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地块 202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地块
202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
委托单位: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
项目名称: |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地块 202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 |
委托单位: |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 |
承担单位: |
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项目负责人: |
|
报告编制: |
|
审 核: |
|
目录
前言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湖公司)1991年开始建设,并于1993年建成并投入生产。石湖公司最早由原河北省黄金公司经营,2007年末改制为有限公司,由中国黄金集团入主并控股。石湖公司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陈庄镇龙门沟村,经营范围为黄金和有色金属矿的勘探、开采、选冶加工和产品销售。目前石湖公司包括两个采区(116采区、101采区)、一个选厂(位于101采区南侧2500m处)、一座充填站(位于101采区),两个尾矿库(其中湿排库正在履行闭库手续,干排库已停用)、三个锅炉房(办公区6t/h燃气锅炉、101区2t/h燃气锅炉、充填站1t/h燃气锅炉)及办公区。选厂设有破碎、磨矿、浮选等车间及配套尾矿库一座。石湖公司的调查记录表分两部分:地块编码为1301261090007的地块包括选厂、办公生活区;尾矿库单独进行信息调查,尾矿库编码为1301264090403。其中,选厂、办公生活区占地面积34557.00m2,正门坐标为E:114.052952°,N:38.634989°;尾矿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陈庄镇龙门沟村西北约250m,高程533m,正门坐标为E:114.052952°,N:38.634989°。石湖公司行业类别属于0921金矿采选,最新锅炉改造项目时间为2018年。
公司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本地块需进行自行检测工作。
为贯彻落实本次土壤污染隐患工作,防止和减少土壤污染事故的发生,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于2021年5月河北启今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隐患排查方案编制工作;2021年7月河北启今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本地块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2021年、2022年均进行了土壤及地下水自行检测。2023年8月河北碧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完成2023年度隐患排查报告,2023年8月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本地块202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检测方案。
2023年10月8日-10日,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委托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自行监测方案进行了现场采样,根据检测结果出具了自行检测报告,根据自行检测情况编制了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2023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
调查地块布点基本信息概况见表1。
表1 调查地块布点基本信息概况
地块基本信息 |
||
地块名称 |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 |
|
企业类型 |
在产企业 |
|
地址 |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陈庄镇龙门沟村 |
|
行业类别 |
0921金矿采选 |
|
地块特征污染物 |
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等重金属、pH、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
|
土壤测试项目 |
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等重金属、pH、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
|
地下水测试项目 |
pH、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铍、硼、锑、钡、钼、铊、氰化物、石油烃(C10-C40)、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
|
布点区域 |
116采区及废石场(单元A)、101采区及废石场(单元B)、2号井及废石场(单元C)、充填站(单元D)、尾矿库(单元E)、生产车间及原矿堆场(单元F)、库房(单元G) |
|
布点数量 |
13个土壤(含背景点、敏感点)、4个地下水(含背景点)、2个矿坑水 |
|
单位基本信息 |
||
土壤隐患排查报告编制单位 |
河北碧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
布点方案编制单位 |
河北交规院瑞志交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
采样单位 |
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分析测试单位(土壤) |
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分析测试单位(地下水) |
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自行监测报告编制信息 |
||
编制单位 |
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现场质控单位 |
河北鑫然环境治理服务有限公司 |
|
项目负责人 |
张乃琦 |
|
方案编制人员 |
王琰涤 |
|
地块使用权人 |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 |
企业由北向南依次分布为116采区、101采区、选厂以及生活办公区。116采区、101采区内均设有废石堆场,101采区向东依次设有废石堆场和充填站;企业选厂内西北侧设有矿石堆场,厂区中部为选矿冶炼车间,锅炉房位于选矿冶炼车间南侧,库房设置在选矿冶炼车间东侧,库房南侧为生活办公区。公司总平面布置见下图。
根据自行监测方案,确定石湖公司布点区域为116采区及废石场(单元A)、101采区及废石场(单元B)、2号井及废石场(单元C)、充填站(单元D)、尾矿库(单元E)、生产车间及原矿堆场(单元F)、库房(单元G)、背景单元,8个区域布点单元;识别表见表1-1,布点区域平面图见图1-2。
表1-1 重点监测区域识别表
区域编号 |
区域名称 |
识别依据 |
是否列为布点区域 |
单元A |
116采区及废石场 |
116采区面积较大且运行时间较久,废石场无防渗,矿山废石的淋溶可能会产生土壤、地下水污染;矿山废石的淋溶可能会产生土壤、地下水污染;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 |
是 |
单元B |
101采区及废石场 |
101采区面积较大且运行时间较久,废石场无防渗,矿山废石的淋溶可能会产生土壤、地下水污染;矿山废石的淋溶可能会产生土壤、地下水污染;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 |
是 |
单元C |
2号井及废石场 |
用于废石的临时堆存。大气降水会对现场堆存的废石产生淋溶,淋溶液中的微量金属离子随地表径流进入土壤、地下水从而产生污染;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 |
是 |
单元D |
充填站 |
充填站附近区域可能存在尾矿砂的遗撒,容易对周围土壤造成污染,随地表径流可能对周围地表水造成污染;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 |
是 |
单元E |
老尾矿库、新尾矿库 |
现有尾矿库分为新尾矿库(干堆场)和老尾矿库(湿排库)。新尾矿库位于老尾矿库下游坡面上,作为老尾矿库的坝坡加固体,对其坝坡进行加固。选厂产生的尾矿浆经过压滤形成尾矿砂(氰化尾矿和浮选尾矿),自然状态下堆积通过人工碾压形成坝体,尾矿砂产生的渗滤液可能对土壤、地下水产生污染,且现场踏勘过程发现尾矿库周边存在地下水监测井;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氰化物 |
是 |
单元F |
生产车间、矿石堆 |
将原矿石用汽车从采场运往选厂,贮存于选厂的矿石堆。大气降水会对现场堆存的原矿石产生淋溶,矿石堆无防渗,淋溶液中的微量金属离子随地表径流进入土壤、地下水从而产生污染;原生产工艺含有氰化、锌粉置换等工序,管线若发生跑冒滴漏,防渗层破损,其生产废水可能产生污染,因选矿冶炼车间位于选厂所在区域;据调查,并未发生过泄露。 特征污染物为:铬、铅、汞、镉、砷、锌、铜、银等重金属、氰化物 |
是 |
单元G |
库房 |
库房位于选厂东部,该库房堆存有润滑油、齿轮油等,院内、外进行地面硬化,库房单元内部及周边20m范围内地面已全部采取无缝硬化,无裸露土壤的,故本次不布设表层土壤监测点。 特征污染物为:石油烃(C10-C40) |
否 |
图1-2 布点区域分布图
根据《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HJ1209-2021),将重点监测单元分为一类单元和二类单元。结合重点监测单元设别结果,按照布点原则,本地块共筛选出布点区域8处(单元A、单元B、单元C、单元D、单元E、单元F、单元G、背景单元),根据土壤采样点布点原则,116采区、生产车间及矿山堆各布设2个土壤点、101采区及废石场、2号井及废石场、充填站各布设1个土壤点布设、尾矿库面积较大布设4个土壤点,地块外部区域布设土壤背景点一个。因库房内库房单元内部及周边20m范围内地面已全部采取无缝硬化或其他有效防渗措施,无裸露土壤的,故本次不再布设表层土壤监测点。且本次针对地下水流向下游村庄敏感点布设1个表层土壤点;在本地块共布设土壤采样点13个,其中包括背景点1个,敏感点1个。
-
-
- 点位位置
-
因石湖公司为在产企业,布点不得造成安全隐患和影响企业生产,布点尽可能布设在生产设施、污染泄漏点等接近疑似污染源区域;对于污染源附近不符合采样条件的区域,选择污染物迁移的下游方向布设采样点。
具体点位布设位置详见表1-4,采样点位示意图见图1-3。
-
-
- 土壤采样点钻探深度
-
土壤采样孔的钻探深度一般应达到地下水初见水位或弱透水层;若地下水埋深大且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钻孔深度不超过15m。本次调查地块位于山坡,土壤层厚较浅,综合考虑本地块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暂定本项目土壤采样钻探至碎石层或基岩,最终钻探深度视现场地层情况具体确定,依据实际钻探情况再进行调整。结合《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麻地沟尾矿库扩容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2020年土壤自行检测报告,本次采样深度见表1-2。
点位编号 |
布点位置 |
计划钻探深度 |
AT1 |
116采区废石场东南15m |
暂定3层,因本地块位于山区,最终采样深度视现场地层情况及钻探情况而定,样品采集数量依据实际钻探情况进行调整 |
AT2 |
116采区废石场东南26m |
|
BT1 |
锅炉及废石场东侧15m |
|
CT1 |
废石场西侧3m |
|
DT1 |
充填站东侧 |
|
ET1 |
旧尾矿库下游西南侧36m |
|
ET2 |
旧尾矿库浓密池下游25m |
|
ET3 |
新尾矿库东北侧11m |
|
ET4 |
新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 |
|
FT1 |
生产车间下游50m |
|
FT2 |
矿石堆场西侧11m |
|
BJ |
厂区北侧650m处 |
|
HT1 |
敏感点 |
-
-
- 土壤采样点采样深度
-
根据《河北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及地下水 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原则上每个采样点位至少在3个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土壤采样应以表层0~0.5m、存在污染迹象或现场快速检测识别出污染相对较重的位置、终孔附近采样,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发现存在明显污染痕迹或速测异常位置,增加采样数量。有水泥防渗层的地方以防渗层以下为0m,结合场地地勘资料和历年自行检测材料,本次采样土壤采集样品深度及数量见下表。
点位编号 |
布点位置 |
采样深度(m) |
样品数量 |
理由 |
单元A |
116采区及废石场AT1 |
0-0.3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116采区及废石场AT2 |
0-0.4 |
2 |
1..5米为碎石或基岩 |
|
1.4-1.6 |
||||
单元B |
锅炉及废石场BT1 |
0-0.4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单元C |
2号井及废石场CT1 |
0-0.4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单元D |
锅炉、煤场及充填站DT1 |
0-0.3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单元E |
尾矿库西北侧ET1 |
0-0.3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尾矿库浓密池下游ET2 |
0-0.3 |
1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
尾矿库东北侧ET3 |
0-0.3 |
1+1(平行样) |
0.5米为碎石或基岩 |
|
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ET4 |
0-0.4 |
2 |
2.0米为碎石或基岩 |
|
1.8-2.0 |
||||
单元F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FT1 |
0-0.4 |
1+1(平行样) |
0.4米为碎石或基岩 |
选厂矿石堆场FT2 |
0-0.3 |
3+1(平行样) |
4.0米为碎石或基岩 |
|
1.9-2.1 |
||||
3.8-4.0 |
||||
2.1-2.3 |
||||
2.8-3.0 |
||||
BJ |
背景点 |
0-0.3 |
1 |
背景点 |
敏感点 |
0-0.3 |
1 |
敏感点 |
|
|
||||
项目地块采样点分布图 |
||||
|
||||
116 采区点位布设 |
||||
|
||||
101 采区点位布设 |
||||
|
||||
2号井及废石场 |
||||
|
||||
充填站 |
||||
|
||||
尾矿库点位布设 |
||||
|
||||
厂区内及库房点位布设 |
||||
|
||||
敏感点 |
图1-3 土壤采样点布设图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每个存在地下水污染隐患的重点设施周边或重点区域应布设至少1个地下水监测井。具体数量可根据设施大小或区域内设施数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地块平面布置情况和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本地块共布设地下水采样点4个,分别位于尾矿库、选矿冶炼车间和库房、背景点和2个矿井水。
-
-
- 点位位置
-
本地块不位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补给区或距离上述敏感区1km范围内,综合考虑地块地下水埋深较浅(根据地块调查信息表,该地块地下水埋深为5.6m),该地块设置地下水采样点。结合地块平面布置情况和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本地块共布设地下水采样点4个及2个矿井水,分别位于尾矿库、选矿冶炼车间和库房以及背景点;因本地块位于山区,采区大部分为基岩裸露,仅沟谷有第四系土层存在,厚度薄,海拔高,属透水不含水。故116采区及废石场、101采区及废石场不再设置地下水采样点。地下水布点点位位置见表 1-4,采样点位示意见图1-4。
表1-4 本次采样地下水点位位置
区域编号 |
点位编号 |
点位坐标 |
布点位置 |
布点依据 |
|
尾矿库 (单元E) |
ES1 |
东经:114.05012 北纬:38.640087 |
尾矿库下游 |
尾矿砂(氰化尾矿和浮选尾矿))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
|
选矿冶炼车间 (单元F) |
FS1 |
东经:114.052030 北纬:38.636570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原生产工艺含有氰化、锌粉置换等工序,生产废水管线破损可能导致该区域产生地下水污染 |
|
库房 (单元G) |
GS1 |
东经:114.052719 北纬:38.636772 |
库房附近区域 |
库房堆存有润滑油、齿轮油等,院内已硬化,利用已有监测井监测地下水是否因石油烃的地表渗入影响地下水 |
|
背景点区域 |
BJ1 |
东经:114.054375 北纬:38.646560 |
背景点 |
背景点,位于地块上游,不被地块生产活动所影响的区域,表土裸露区域。 |
|
|
图1-4 采样点位分布图
-
-
- 地下水采样点钻探深度
-
地下水采样井以调查第一层的稳定潜水含水层为主。若潜水层厚度大于3m时,采样井深度至少达到地下水初见水位以下3m,根据地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地下水埋深5.6m左右,设计深度为稳定水位以下不小于三米。
因本地块位于山区,地下水采样点均位于尾矿库及选厂所在区域,综合考虑本地块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本次地下水采样井深度设计为钻探至浅层含水层底板,最终孔深视地层及水量情况具体确定,依据现场钻探情况再进行调整。
-
-
- 地下水采样点采样深度及采样数量
-
地下水样品采集深度为监测井稳定水位水面以下0.5m,本次采样共采集4个地下水样品。
在初步编制完成“布点采样方案”后,项目实施单位再次对疑似污染地块进行现场踏勘,同时征求企业意见,并逐一核实所布设的土壤和地下水采样点合理性,重点对地下隐蔽工程(包括各种地下管线、罐体、沟渠等)进行现场核实。选定的取样位置核实无误后已在现场标记(钉桩)钻孔位置,且在现场利用RTK、全站仪测量坐标信息和高程等内容,最终各方签署“布点采样点位现场确认表”。采样点位现场确认见下表。
AT1 镜像北 |
AT2 镜像南 |
东经:114.068004北纬:38.664459 |
东经:114.068079北纬:38.664388 |
BT1 镜像北 |
CT1 镜像北 |
东经:114.062961北纬:38.657111 |
东经:114.061717北纬:38.652229 |
DT1 镜像北 |
ET1 镜像北 |
东经:114.066850北纬:38.651067 |
东经:114.046523北纬:38.641453 |
|
|
ET2 镜像北 |
ET3 镜像北 |
东经:114.046499北纬:38.640963 |
东经:114.049978北纬:38.642428 |
ET4 镜像北 |
FT1 镜像北 |
东经:114.05012北纬:38.640087 |
东经:114.049944北纬:38.637348 |
FT2 镜像北 |
BJ镜像北 |
东经:114.049944北纬:38.637348 |
东经:114.054375北纬:38.646560 |
HT1镜像北 |
|
东经:114.055113北纬:38.633743 |
|
环办土壤函(2018)924号中关于土壤测试项目原则:在初步采样调查阶段,土壤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包括《土壤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的必测项目,基础信息调查阶段确定的特征污染物在必测项目外,且有测试方法的,原则上也需要测定。
-
-
- 河北省确定原则
-
根据《河北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及地下水 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土壤检测因子的确定方法为:
(1)基本因子,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表1中的45项基本项。企业首次开展自行监测时应包括基本因子,后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测试一次。
(2)特征因子,指本企业的特征污染物,每年至少测试一次。特征污染物应根据原辅材料和产品、排污许可证报告、环评报告、清洁生产报告、学术文献等资料,以及结合该行业的特有污染物综合确定,做到应纳尽纳。排污许可证报告、环评报告等资料中出现的污染物未纳入测试因子的,应说明原因。
(3)超筛选值因子,指基本因子检测结果超出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的因子,每年至少测试一次。
-
-
- 土壤测试项目的确定
-
我单位在接受委托后,经过现场踏勘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对地块进行污染识别,增加了铬和总石油烃,识别出该地块特征污染物有: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总石油烃、氰化物,共14项。
对该地块信息调查阶段确定的特征污染物和本次识别出的特征污染物进行对比,经过与实验室沟通,确定没有检测方法的,本次调查不再检测。
项目涉及特征因子 |
2022年自行监测报告中超标因子 |
超过背景值,且占标率>30% |
本次确定的最终测试项目 |
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等重金属、pH、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
/ |
/ |
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等重金属、pH、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
根据《河北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及地下水 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地下水检测因子的确定方法为:
(1)基本因子,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表1中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共35项常规指标。企业首次开展自行监测时应包括基本因子,后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测试一次。
(2)特征因子,指本企业的特征污染物,每年至少测试一次。
(3)超标因子,指基本因子检测结果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Ⅲ类限值,每年至少测试一次。
-
-
- 地下水测试项目的确定
-
根据本次现场踏勘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合2019年信采工作信息、2020年土壤自行检测报告以及2021年土壤自行监测报告,调查地块特征污染物没有变化。
该地确定的特征污染物为: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六价铬、银等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烃(C10-C40),共13项。
项目 |
特征污染物 |
项目特征污染物 |
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等pH、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
2021年自行监测报告中超标污染物 |
总硬度、浑浊度 |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附录F.1”且除2021年自行监测已检测过且未超标的项目 |
铍、硼、锑、钡、钼、银、铊、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
超出前年检测数据30%且占标率>30% |
铜、镉 |
最终确定的特殊污染物 |
pH、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铍、硼、锑、钡、钼、铊、氰化物、石油烃(C10-C40)、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
本次自行检测实验室为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均已通过CMA认证,具备相应监测项目的资质认定。
-
-
- 分析测试方法的选择
-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及检出限
- 分析测试方法的选择
-
本地块土壤样品测试项目的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中的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本次土壤样品测定均由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分析。分析测试方法及检出限见下表。
序号 |
检测因子 |
分析方法及依据 |
检出限(mg/kg) |
1 |
pH值 |
(HJ 962-2018) |
/ |
2 |
砷 |
(GB/T 22105.2-2008) |
0.01 |
3 |
镉 |
(GB/T 17141-1997) |
0.01 |
4 |
铬(六价) |
(HJ 1082-2019) |
0.5 |
5 |
铜 |
(HJ 491-2019) |
1 |
6 |
铅 |
GB/T 17141-1997 |
0.1 |
7 |
汞 |
(GB/T 22105.1-2008) |
0.002 |
8 |
镍 |
(HJ 491-2019) |
3 |
9 |
钴 |
HJ 803-2016 |
0.04 |
10 |
锌 |
HJ 491-2019 |
1 |
11 |
氰化物 |
HJ 745-2015 |
0.01 |
12 |
石油烃(C10-C40) |
HJ 1021-2019 |
6 |
13 |
锰 |
HJ 803-2016 |
0.4 |
14 |
银 |
《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17.1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16ug/L |
15 |
铬 |
HJ 491-2019 |
4 |
-
-
-
- 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及检出限
-
-
本地块地下水测试项目为:表1中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共35项常规指标以及镍、镉、钴、银、石油烃(C10-C40)。样品测试项目的评价标准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限值指标。本次地下水样品测定由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分析。分析测试方法与检出限见下表。
表1-8 地下水样品分析方法一览表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方法 |
检出限 |
单位 |
1 |
pH |
HJ 1147-2020 |
—— |
—— |
2 |
浑浊度 |
HJ 1075-2019 |
0.3 |
NTU |
3 |
总硬度 |
GB/T5750.4-2006 |
1.0 |
mg/L |
4 |
溶解性总固体 |
GB/T5750.4-2006 |
4 |
mg/L |
5 |
砷 |
HJ 700-2014 |
0.12 |
μg/L |
6 |
汞 |
HJ 694-2014 |
0.04 |
μg/L |
7 |
铅 |
HJ 700-2014 |
0.09 |
μg/L |
8 |
锌 |
HJ 700-2014 |
0.67 |
μg/L |
9 |
锰 |
HJ 700-2014 |
0.12 |
μg/L |
10 |
铜 |
HJ 700-2014 |
0.08 |
μg/L |
11 |
镍 |
HJ 700-2014 |
0.06 |
ug/L |
12 |
镉 |
HJ 700-2014 |
0.05 |
μg/L |
13 |
钴 |
HJ 700-2014 |
0.03 |
μg/L |
14 |
铬 |
HJ 700-2014 |
0.11 |
μg/L |
15 |
六价铬 |
GB/T 5750.6-2006 |
0.004 |
mg/L |
16 |
银 |
HJ 700-2014 |
0.04 |
μg/L |
17 |
铍 |
HJ 700-2014 |
0.02 |
μg/L |
18 |
硼 |
HJ 700-2014 |
0.09 |
μg/L |
19 |
锑 |
HJ 700-2014 |
0.12 |
μg/L |
20 |
钡 |
HJ 700-2014 |
0.09 |
μg/L |
21 |
钼 |
HJ 700-2014 |
0.03 |
μg/L |
22 |
铊 |
HJ 700-2014 |
0.01 |
μg/L |
23 |
氰化物 |
GB/T 5750.5 -2006 |
0.002 |
mg/L |
24 |
石油烃(C10-C40) |
HJ894-2017 |
0.01 |
mg/L |
25 |
总α放射性 |
(HJ 898-2017) |
4.3×10-2 |
Bq/L |
26 |
总β放射性 |
(HJ 898-2017) |
1.5×10-2 |
Bq/L |
本次调查地块为在产企业,本地块土壤筛选值对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 13/T 5216—2022)》中的第二类用地标准;地下水筛选值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2017)III类水标准进行。具体土壤筛选值见表 1-9。
序号 |
检测因子 |
筛选值(2类)(mg/kg) |
标准来源 |
1 |
pH值 |
/ |
/ |
2 |
砷 |
60 |
GB 36600-2018 |
3 |
镉 |
65 |
|
4 |
铬(六价) |
5.7 |
|
5 |
铜 |
18000 |
|
6 |
铅 |
800 |
|
7 |
汞 |
38 |
|
8 |
镍 |
900 |
|
9 |
钴 |
70 |
|
10 |
氰化物 |
135 |
|
11 |
石油烃(C10-C40) |
4500 |
|
12 |
锰 |
10000 |
广东深圳地方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 DB4403/T67-2022 |
13 |
锌 |
10000 |
DB 13/T 5216—2022 |
14 |
银 |
2418 |
|
铬 |
2500 |
DB11/T811-2011 |
序号 |
项目 |
评价标准 |
标准来源 |
1 |
pH |
6.5≤pH≤8.5 |
GB/T 14848-2017 |
2 |
浑浊度/NTU |
≤3 |
|
3 |
总硬度(mg/L) |
≤450 |
|
4 |
溶解性总固体(mg/L) |
≤1000 |
|
5 |
锰(mg/L) |
≤0.10 |
|
6 |
铜(mg/L) |
≤1.00 |
|
7 |
锌(mg/L) |
≤1.00 |
|
8 |
氰化物(mg/L) |
≤0.05 |
|
9 |
汞(mg/L) |
≤0.001 |
|
10 |
砷(mg/L) |
≤0.01 |
|
11 |
镉(mg/L) |
≤0.005 |
|
12 |
六价铬(mg/L) |
≤0.05 |
|
13 |
铅(mg/L) |
≤0.01 |
|
14 |
镍(mg/L) |
≤0.02 |
|
15 |
钴(mg/L) |
≤0.05 |
|
16 |
银(mg/L) |
≤0.05 |
|
17 |
铍 |
≤0.002 |
|
18 |
硼 |
≤0.5 |
|
19 |
锑 |
≤0.005 |
|
20 |
钡 |
≤0.70 |
|
21 |
钼 |
≤0.07 |
|
22 |
铊 |
≤0.0001 |
|
23 |
总α放射性 |
≤0.5Bq/L |
|
24 |
总β放射性 |
≤1.0Bq/L |
|
25 |
石油烃(mg/L) |
≤1.2 |
沪环土[2020]62号文,附件5 |
26 |
铬 |
/ |
/ |
本地块内共12个土壤监测点位,其中BJ、AT1、BT1、CT1、DT1、ET1、ET2、ET3采用手工钻;AT2、ET4、FT1、FT2采用SH150冲击钻,钻孔开孔直径为127mm,土壤样品采集孔最大钻探深度为3.8m。
土孔钻探按照钻机架设、开孔、钻进、取样、封孔、点位复测的流程进行,具体如下:
(1)钻机架设:清理钻探作业地面,铺设蛇皮塑料布,架设钻机(无浆液钻进型钻机),设立警戒线;
(2)开孔:清洗钻头(清洗废水集中收集),开孔直径为146mm,开孔深度超过钻具长度。每次钻进深度为50cm,全程套管跟进,岩芯平均采取率不小于70%;不同样品采集之间均对钻头和钻杆进行了清洗(清洗废水应集中收集处置,开孔过程需对开孔点位进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拍照记录;
(3)取样:需采用土壤取样器进行样品取样,采集重金属及无机物时,将土壤取样器中土壤放入托盘中。样品采集后对包装容器进行封口处理。钻孔过程及样品采集过程中由采样记录员按照要求填写 “土壤钻孔采样记录单”(见附件),并对钻孔作业中套管跟进、现场快筛、原状土样采集等进行拍照等环节进行拍照记录(见附图)。
(4)封孔:钻孔结束后,地面下50cm全部用直径为20mm~40mm的采用优质无污染的膨润土球进行封孔,并清理恢复作业区地面。
(5)点位复测:使用定位设备对钻孔的坐标进行复测,记录坐标和高程。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土壤统一收集和处理,对废弃的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按照一般固体废物处置要求进行收集处置。
各环节典型照片如下:
|
|
工作区布置情况 |
钻机架设完成 |
|
|
对开孔过程 |
钻进 |
|
|
重金属采样 |
样品编码 |
|
|
岩芯 |
样品装箱 |
|
|
封孔完成 |
点位复测 |
钻探过程中,需利用现场检测仪器进行现场检测,并根据现场快速检测结果辅助筛选送检土壤样品。根据地块污染情况,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土壤重金属进行快速检测。将土壤样品现场快速检测结果记录于“土壤钻孔采样记录单”。
(1)现场检测仪器使用前应按照说明书和设计要求校准仪器,根据地块污染情况和仪器灵敏度水平设置XRF等现场快速监测仪器的最低检测限和报警限。
(2)XRF操作流程:
①检测前将XRF开机预热15min;
②用采样铲在取样相同位置采集土壤置于聚乙烯自封袋中,检测样品水分含量小于20%,并清理土壤表面石块、杂物,土壤表面应该尽量平坦,压实土壤以增加土壤的紧密度,且土壤样品厚度至少达到1cm,得到较好的重复性和代表性;
③将XRF检测窗口尽量贴近土壤表面进行检测,且土壤表面要完全覆盖检测窗口,以保证检测端与土壤表面有充分接触;
④检测时间为90秒,读取检测数据并记录。
本次监测过程中所使用的现场检测仪器类型、仪器最低检测限和报警限详见下表。
仪器名称 |
型号 |
最低检测限 |
报警限 |
便携式XRF |
EDX3600 |
2ppb |
-- |
本地块现场检测结果见下表。
样品名称 |
检测深度(m) |
检测结果 |
||||||
XRF(mg/kg) |
||||||||
As |
Cd |
Cr |
Cu |
Pb |
Hg |
Ni |
||
AT1005 |
0.5 |
5.739 |
0.069 |
25.033 |
13.086 |
18.117 |
0 |
8.348 |
AT2005 |
0.5 |
7.668 |
0.116 |
67.847 |
27.076 |
31.251 |
0.105 |
31.697 |
AT2010 |
1.0 |
11.653 |
0.154 |
61.517 |
27.815 |
19.772 |
0.016 |
31.617 |
AT2015 |
1.5 |
7.767 |
0.12 |
43.541 |
27.903 |
13.504 |
0.007 |
20.847 |
AT2020 |
2.0 |
11.667 |
0.198 |
57.397 |
29.774 |
19.94 |
0.02 |
31.135 |
AT2025 |
2.5 |
10.84 |
0.128 |
42.33 |
28.392 |
14.007 |
0.007 |
19.384 |
BT1005 |
0.5 |
5.621 |
0.256 |
67.808 |
27.764 |
30.127 |
0.061 |
32.251 |
CT1005 |
0.5 |
11.322 |
0.213 |
78.455 |
31.31 |
27.652 |
0.038 |
36.57 |
DT1005 |
0.5 |
5.675 |
0.106 |
154.14 |
30.937 |
24.983 |
0 |
49.811 |
ET1005 |
0.5 |
1.123 |
0.171 |
86.94 |
35.365 |
13.913 |
0 |
31.83 |
ET2005 |
0.5 |
5.643 |
0.178 |
113.223 |
22.539 |
21.768 |
0 |
38.637 |
ET3005 |
0.5 |
11.696 |
0.214 |
58.671 |
30.428 |
18.502 |
0.012 |
31.356 |
ET4005 |
0.5 |
11.777 |
0.187 |
57.681 |
28.347 |
18.621 |
0.011 |
31.275 |
ET4010 |
1.0 |
11.752 |
0.181 |
57.964 |
29.501 |
18.978 |
0.016 |
31.719 |
ET4015 |
1.5 |
11.755 |
0.178 |
57.878 |
27.574 |
19.64 |
0.013 |
31.498 |
ET4020 |
2.0 |
12.025 |
0.207 |
58.128 |
28.302 |
19.501 |
0.011 |
31.295 |
FT1005 |
0.5 |
12.135 |
0.169 |
58.448 |
28.669 |
18.898 |
0.021 |
31.852 |
FT1010 |
1.0 |
12.436 |
0.202 |
58.648 |
27.996 |
19.048 |
0.019 |
30.85 |
FT1015 |
1.5 |
11.857 |
0.175 |
58.822 |
29.948 |
18.142 |
0.013 |
31.219 |
FT1020 |
2.0 |
11.909 |
0.17 |
60.428 |
29.276 |
18.499 |
0.014 |
31.15 |
FT1025 |
2.5 |
5.578 |
0.277 |
69.55 |
27.205 |
30.063 |
0.046 |
31.551 |
FT1030 |
3.0 |
5.091 |
0.238 |
69.344 |
28.239 |
30.57 |
0.088 |
33.726 |
FT2005 |
0.5 |
12.691 |
0.333 |
89.686 |
51.501 |
40.9 |
0.088 |
42.57 |
FT2010 |
1.0 |
12.675 |
0.495 |
90.864 |
52.686 |
39.633 |
0.087 |
41.601 |
FT2015 |
1.5 |
11.321 |
0.101 |
78.894 |
31.577 |
26.914 |
0.058 |
37.016 |
FT2020 |
2.0 |
11.714 |
0.182 |
57.729 |
29.969 |
18.691 |
0.013 |
31.517 |
FT2025 |
2.5 |
12.075 |
0.178 |
57.183 |
29.296 |
18.334 |
0.014 |
30.864 |
HT1005 |
0.5 |
6.476 |
0.102 |
73.586 |
25.371 |
24.246 |
0.02 |
32.634 |
BJ005 |
0.5 |
7.479 |
0.13 |
73.442 |
25.663 |
24.235 |
0.032 |
32.322 |
现场快检照片如下:
|
XRF快速检测 |
本类土壤样品的测试项目为: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铬、六价铬、银、总石油烃、氰化物、pH。
1)采样器基本要求
用采样铲进行采集,不应使用同一采样铲采集不同采样点位或深度的土壤样品。
2)采样量每份其它重金属土壤样品共需采集500毫升玻璃瓶2瓶。
3)采样流程
使用采样铲直接从原状取土器中采集其它重金属土壤样品,并转移至500毫升玻璃瓶。
4)样品贴码
土壤装入玻璃瓶,将现场打印好的编码贴到玻璃瓶中央位置。
5)样品临时保存
零下4度保存,本次为方便运输,将自封袋样品与其他样品一同存放在保温箱内。
-
-
- 平行样采集
-
本地块共采集平行样品2组,不少于地块总样品数的10%,每组平行样品需要采集2份(检测样、平行样各1份)。
土壤平行样采集均与原样分别同时进行采集,具体采集如下:
1其它重金属平行样采集采用四分法进行。将本采样位置剩余土放在清洁的塑料布上,揉碎、混合均匀,以等厚度铺成正方形,用清洁的采样铲划对角线分成四份,随机选取其中任意三份进行样品采集。采集容器、采样量、保存方式等均与原样一致,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也应一致,并在采样记录单中标注平行样和对应的检测样品编号。
2土壤样品采集拍照记录
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要针对采样工具、采集位置、样品瓶编号、盛放柱状样的岩芯箱、现场检测仪器使用等关键信息拍照记录,每个关键信息至少1张照片,以备质量检查。
3其他要求
土壤采样过程中应做好人员安全和健康防护,佩戴安全帽和一次性的口罩、手套,严禁用手直接采集土样,使用后废弃的个人防护用品应统一收集处置;采样前后应对采样器进行除污和清洗,不同土壤样品采集应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污染。
取样照片如下:
|
|
金属和无机物样品采集 |
采集样品临时保存 |
-
-
- 土壤样品汇总
-
本地块共采集20个土壤样品,包括2个平行样品,采样深度、土层性质、样品编码、采样日期详见下表。
序号 |
点位编号 |
采样深度(m) |
土层性质 |
样品编码 |
平行样编码 |
采样日期 |
备注 |
1 |
AT1 |
0.3 |
杂色碎石土 |
AT1003 |
AT1003-P |
2023.10.9 |
|
2 |
AT2 |
0.5 |
杂色碎石土 |
AT2005 |
|
2023.10.9 |
|
3 |
2.5 |
杂色碎石土 |
AT2025 |
|
2023.10.8 |
|
|
4 |
BT1 |
0.3 |
杂色碎石土 |
BT1003 |
|
2023.10.8 |
|
5 |
CT1 |
0.4 |
杂色碎石土 |
CT1004 |
|
2023.10.9 |
|
6 |
DT1 |
0.4 |
杂色碎石土 |
DT1005 |
|
2023.10.9 |
|
7 |
ET1 |
0.3 |
杂色碎石土 |
ET1003 |
|
2023.10.9 |
|
8 |
ET2 |
0.3 |
杂色碎石土 |
ET2003 |
|
2023.10.9 |
|
9 |
ET3 |
0.3 |
杂色碎石土 |
ET3003 |
|
2023.10.9 |
|
10 |
ET4 |
0.5 |
杂色粗砂 |
ET4005 |
|
2023.10.8 |
|
11 |
2.2 |
杂色粗砂 |
ET4022 |
ET4022-P |
2023.10.8 |
|
|
12 |
FT1 |
0.5 |
黄褐色素填土 |
FT1005 |
|
2023.10.8 |
|
13 |
2.0 |
黄褐色粉土 |
FT1020 |
|
2023.10.8 |
|
|
14 |
3.5 |
黄褐色粉土 |
FT1035 |
|
2023.10.8 |
|
|
15 |
FT2 |
0.5 |
杂色碎石土 |
FT2005 |
|
2023.10.8 |
|
16 |
2.5 |
杂色碎石土 |
FT2025 |
|
2023.10.8 |
|
|
17 |
HT1 |
0.3 |
杂色碎石土 |
HT1003 |
|
2023.10.9 |
|
18 |
BJ |
0.3 |
杂色碎石土 |
BJ003 |
|
2023.10.9 |
|
-
- 实际土壤采样与自行监测方案对比
- 采样点对比
- 实际土壤采样与自行监测方案对比
本次采样点位完全按照采样自行监测方案点位进行采样,方案编制阶段现场点位照片与实际钻孔位置照片对比情况见下表:
方案编制阶段现场点位照片与实际钻孔位置照片对比情况。
|
|
|||||
方案编制阶段 |
A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AT2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B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C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D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E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ET2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ET3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ET4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F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FT2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BJ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
方案编制阶段 |
HT1 |
实际钻孔位置 |
-
-
- 采样终孔深度对比
-
由于调查地块位于山上,本次采样方案钻探采样终孔深度均为强风化层或碎石土层,根据实际采样情况,本次采样终孔深度均为强风化层(基岩)或碎石土层,采样终孔深度较与采样方案一致。
地块内共设置5个地下水监测点位(2个为矿井水),地块外设置1个地下水对照监测点位,本次采样井均利用2021年建井,不再新建水井。计划2023年12月对地块进行地下水样品的二次采集工作。
点位编号 |
对应本次编号 |
位置 |
钻机类型 |
孔深 |
含水层岩性 |
终孔岩性 |
井管材质 |
成井时间 |
ES1 |
ES1 |
东经:114.05012 北纬:38.640087 |
SH-150冲击钻 |
10 |
粉土 |
粉土 |
PVC |
2021.9.16 |
FS1 |
FS1 |
东经:114.052030 北纬:38.636570 |
SH-150冲击钻 |
10 |
粉土 |
粉土 |
PVC |
2021.9.16 |
GS1 |
GS1 |
东经:114.052719 北纬:38.636772 |
SH-150冲击钻 |
10 |
粉土 |
粉土 |
PVC |
2021.9.16 |
BJ1 |
BJ1 |
东经:114.054375 北纬:38.646560 |
SH-150冲击钻 |
10 |
粉土 |
粉土 |
PVC |
2021.9.17 |
-
-
- 采样前洗井
-
本次采样前洗井采用贝勒管进行洗井,贝勒管汲水位置为井管底部,并控制贝勒管缓慢下降和上升,洗井水体积达到3~5倍滞水体积。
洗井照片如下:
|
|
洗井作业 |
-
-
- 地下水样品采集
-
- 采样洗井达到要求后,测量并记录水位,若地下水水位变化小于10cm,则可以立即采样;若地下水水位变化超过10cm,待地下水位再次稳定后采样,若地下水回补速度较慢,在洗井后2h内完成地下水采样。若洗井过程中发现水面有浮油类物质,需要在采样记录单里明确注明。
地下水样品采集使用贝勒管,采样深度为稳定水位以下0.5m处。
本次地下水样品采集情况详见下表。
序号 |
检测项目 |
采样体积 ml |
容器 |
保护剂 |
保存期限 |
样品保存 条件 |
样品运输 方式 |
1 |
浑浊度 |
100 |
G/P |
—— |
12h |
避光冷藏 |
车辆运输,车载冰箱保存 |
2 |
PH |
100 |
G/P |
—— |
12h |
避光冷藏 |
|
3 |
总硬度 |
100 |
G/P |
—— |
24h |
避光冷藏 |
|
4 |
溶解性总固体 |
200 |
G/P |
—— |
2 h |
避光冷藏 |
|
5 |
锰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6 |
铜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7 |
锌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8 |
汞 |
1000 |
G/P |
水样为中性,按每升水样中加入5ml盐酸 |
14d |
避光冷藏 |
|
9 |
砷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0 |
镉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1 |
六价铬 |
500 |
G/P |
加氢氧化钠调节PH约为8 |
24 h |
避光冷藏 |
车辆运输,车载冰箱保存 |
12 |
铅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3 |
镍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4 |
钴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5 |
银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6 |
石油烃(C10-C40) |
1000 |
G |
加盐酸酸化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7 |
铍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8 |
硼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9 |
锑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0 |
钡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1 |
钼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2 |
铊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3 |
总α放射性 |
500 |
P |
加入适量盐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4 |
总β放射性 |
500 |
P |
加入适量盐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2)对于未添加保护剂的样品瓶,地下水采样前需用待采集水样润洗2~3次。
(3)地下水装入样品瓶后,将样品信息写入标签内,贴到瓶体上,并在记录单上记录样品编码、采样日期和采样人员等信息。地下水采集完成后,样品瓶用泡沫塑料袋包裹,并立即放入现场装有冷冻蓝冰的样品箱内保存。
(5)地下水平行样采集:本次采集地下水样品6份(含平行样、质控样),按照平行样应不少于地块总样品数的10%的要求,共采集平行样1份,质控样1份,5份送检测实验室,1份质控样送至质控实验室。
(6)地下水采样过程中应做好人员安全和健康防护,佩戴安全帽和一次性的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等),废弃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7)地下水样品汇总
本地块共采集地下水样品7个(包含1个平行样)。
地下水洗井及样品采集照片如下:
|
|
现场检测 |
地下水取样 |
|
|
地下水取样 |
地下水样品保存 |
本次地下水采样点位、深度、因子完全按照采样自行监测方案进行采样。
土壤样品保存方法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相关技术规定执行。样品保存时间执行相关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规定。土壤样品保存、采样体积技术指标见表 4-1。
样品保存包括现场暂存和流转保存两个主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根据不同检测项目要求,应在采样前向样品瓶中添加一定量的保护剂,4在样品瓶标签上标注样品有效时间。
(2)样品现场暂存。采样现场需配备样品保温箱(内置冰冻蓝冰)和车载冰箱。样品采集后应立即存放至车载冰箱内,样品采集当天不能运送(或寄送)至实验室时,样品需用冷藏柜在4℃温度下避光保存。
(3)样品流转保存。样品应保存在车载冰箱内运送到实验室,样品的有效保存时间为从样品采集完成到分析测试结束。
序号 |
样品分类 |
检测项目 |
采样容器 |
是否添加保护剂 |
样品运输方式 |
保存期限 |
1 |
重金属无机 物 |
汞 |
合并采样,500ml 棕色玻璃瓶,两瓶 |
否 |
车辆运输 |
车载冰箱,0~4℃保存 28d |
2 |
铬(六价) |
否 |
车辆运输 |
车载冰箱,0~4℃保存 30d |
||
3 |
砷 |
车载冰箱,0~4℃保存 180d |
||||
4 |
镉 |
|||||
5 |
铜 |
|||||
6 |
铅 |
|||||
7 |
镍 |
|||||
8 |
钴 |
|||||
9 |
锰 |
|||||
10 |
铬 |
|||||
11 |
银 |
|||||
12 |
锌 |
|||||
13 |
pH |
pH |
||||
14 |
无机物 |
氰化物 |
车载冰箱,0~4℃保存 2d |
|||
15 |
石油烃类 |
石油烃(C10-40) |
否 |
车辆运输 |
车载冰箱,0~4℃保存 14d |
土壤样品保存照片如下:
|
样品装箱 |
-
-
- 地下水样品保存
-
地下水样品保存方法参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下水样品分析方法技术规定》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执行。样品保存时间执行相关水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规定。水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技术指标见表7.1-2。
样品保存包括现场暂存和流转保存两个主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根据不同检测项目要求,应在采样前向样品瓶中添加一定量的保护剂,在样品瓶标签上标注检测单位内控编号,并标注样品有效时间。
(2)样品现场暂存。采样现场需配备样品保温箱(内置冰冻蓝冰)和车载冰箱。样品采集后应立即存放至车载冰箱内,样品采集当天不能运送(或寄送)至实验室时,样品需用冷藏柜在4℃温度下避光保存。
(3)样品流转保存。样品应保存在车载冰箱内运送到实验室,样品的有效保存时间为从样品采集完成到分析测试结束。
结合《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将检测实验室规定的水样采集、保存及体积等技术指标列入下表。
表 4-2 地下水样品的保存方法
检测项目 |
采样体积 ml |
容器 |
保护剂 |
保存期限 |
样品保存 条件 |
样品运输 方式 |
|
1 |
色度 |
100 |
G/P |
—— |
12h |
避光冷藏 |
车辆运输,车载冰箱保存 |
2 |
嗅和味 |
100 |
G |
—— |
6h |
避光冷藏 |
|
3 |
浑浊度 |
100 |
G/P |
—— |
12h |
避光冷藏 |
|
4 |
肉眼可见物 |
100 |
G |
—— |
12h |
避光冷藏 |
|
5 |
PH |
100 |
G/P |
—— |
12h |
避光冷藏 |
|
6 |
总硬度 |
100 |
G/P |
—— |
24h |
避光冷藏 |
|
7 |
溶解性总固体 |
200 |
G/P |
—— |
2 h |
避光冷藏 |
|
8 |
硫酸盐 |
100 |
G/P |
—— |
30d |
避光冷藏 |
|
9 |
氯化物 |
200 |
G/P |
—— |
30d |
避光冷藏 |
|
10 |
铁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1 |
锰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车辆运输,车载冰箱保存 |
12 |
铜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3 |
锌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4 |
铝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15 |
挥发酚 |
1000 |
G |
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加磷酸酸化至pH约4.0,并加适量硫酸铜,使样品中硫酸铜质量浓度约为1g/L |
24h内进行测定 |
避光冷藏 |
|
16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500 |
G |
24 h |
24h |
避光冷藏 |
|
17 |
耗氧量 |
200 |
G |
—— |
2d |
避光冷藏 |
|
18 |
氨氮 |
1000 |
G/P |
加硫酸使水样酸化至pH<2 |
24h |
避光冷藏 |
|
19 |
硫化物 |
1000 |
G |
采样前应先加乙酸锌-乙酸钠溶液,再加水样,每升中性水样加1 mL氢氧化钠溶液(4g/100mL),2 mL乙酸锌-乙酸钠溶液(50g乙酸锌和12.5g乙酸钠于1000mL水中),水样应充满瓶 |
7 d |
避光冷藏 |
|
20 |
钠 |
1000 |
P |
硝酸酸化至PH 1-2 |
14d |
避光冷藏 |
|
21 |
亚硝酸盐 |
200 |
G/P |
—— |
24h |
避光冷藏 |
|
22 |
硝酸盐 |
200 |
G/P |
—— |
24h |
避光冷藏 |
|
23 |
氰化物 |
1000 |
G/P |
加氢氧化钠调节至pH≥12 |
24h |
避光冷藏 |
|
24 |
氟化物 |
100 |
P |
—— |
14d |
避光冷藏 |
|
25 |
碘化物 |
500 |
G/P |
加入氢氧化钠饱和溶液调节 pH 约为 12,尽快分析 |
24 h |
避光冷藏 |
|
26 |
汞 |
1000 |
G/P |
水样为中性,按每升水样中加入5ml盐酸 |
14d |
避光冷藏 |
|
27 |
砷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28 |
硒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车辆运输,车载冰箱保存 |
29 |
镉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30 |
六价铬 |
500 |
G/P |
加氢氧化钠调节PH约为8 |
24 h |
避光冷藏 |
|
31 |
铅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32 |
三氯甲烷 |
40*2 |
吹扫捕集瓶 |
—— |
14d |
避光冷藏 |
|
33 |
四氯化碳 |
—— |
14d |
避光冷藏 |
|||
34 |
苯 |
—— |
14d |
避光冷藏 |
|||
35 |
甲苯 |
—— |
14d |
避光冷藏 |
|||
36 |
镍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37 |
钴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38 |
银 |
500 |
P |
加入适量硝酸将酸度调节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
39 |
石油烃(C10-C40) |
1000 |
G |
加盐酸酸化至pH<2 |
14d |
避光冷藏 |
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用相同的流转方式,主要分为装运前核对、样品运输、样品接受3个步骤。
(1)装运前核对
样品管理员和质量检查员负责样品装运前的核对,要求样品与采样记录单进行逐个核对,检查无误后分类装箱,并填写“样品保存检查记录单”。如果核对结果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由样品管理员向组长进行报告并记录。
样品装运前,填写“样品运送单”,包括样品名称、采样时间、样品介质、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和样品寄送人等信息,样品运送单用防水袋保护,随样品箱一同送达样品检测单位。
样品装箱过程中,要用泡沫材料填充样品瓶和样品箱之间空隙。样品箱用密封胶带打包
(2)样品运输
样品流转运输应保证样品完好并低温保存,采用适当的减震隔离措施,严防样品瓶的破损、混淆或沾污,在保存时限内运送至样品检测单位。
样品运输应设置运输空白样进行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一个样品运送批次设置一个运输空白样品。
(3)样品接收
样品检测单位收到样品箱后,应立即检查样品箱是否有破损,按照样品运输单清点核实样品数量、样品瓶编号以及破损情况。若出现样品瓶缺少、破损或样品瓶标签无法辨识等重大问题,样品检测单位的实验室负责人应在“样品运送单”中“特别说明”栏中进行标注,并及时与采样工作组组长沟通。
上述工作完成后,样品检测单位的实验室负责人在纸版样品运送单上签字确认并拍照发给采样单位。样品运送单应作为样品检测报告的附件。
样品检测单位收到样品后,按照样品运送单要求,立即安排样品保存和检测。
本地块所有批次土壤样品采样、运输、样品接收时间见表 4-3,土壤样品的装运前检查、核对及土壤样品运送见表 4-4。
样品编号 |
采样日期 |
样品运输日期 |
样品接收日期 |
|
AT1 |
AT1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AT2 |
AT2005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AT202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
BT1 |
BT1003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CT1 |
CT1004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DT1 |
DT1005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ET1 |
ET1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ET2 |
ET2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ET3 |
ET3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ET4 |
ET400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ET4022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
FT1 |
FT100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FT1020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
FT103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
FT2 |
FT200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FT2025 |
2023.10.8 |
2023.10.8 |
2023.10.8 |
|
HT1 |
HT1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BJ |
BJ003 |
2023.10.9 |
2023.10.9 |
2023.10.9 |
表 4-4土壤样品的土壤样品的装运前检查、核对及土壤样品运送
样品保存检查记录单 |
样品运送单 |
-
-
- 地下水样品流转
-
本地块所有批次地下水样品采样、运输、样品接收时间见表 4-5,地下水样品的地下水样品的装运前检查、核对及地下水样品运送见表 4-6。
点位编号 |
样品编号 |
采样日期 |
样品运输日期 |
样品接收日期 |
ES1 |
ES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ES1-P |
||||
FS1 |
FS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GS1 |
GS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BJ1 |
BJ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AS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
BS1 |
BS1 |
2023.10.10 |
2023.10.10 |
2023.10.10 |
表 4-6 地下水样品的土壤样品的装运前检查、核对及地下水样品运送
样品保存检查记录单 |
样品运送单 |
样品采集、保存、在自行监测工作中的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流转、样品分析测试等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制定并落实各项质控要求。
-
- 采样质控
- 采样质控原则
- 采样质控
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的相关要求及布点图依次检查以下内容:
应按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和《河北省土壤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现场调查采样技术指南》等要求开展样品采集。
-
-
- 采样质控内容
-
采样质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采样质量检查,包括采样方案检查、采样质量资料检查和采样质量现场检查。
-
-
-
- 采样方法检查
-
-
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疑似污染地块布点技术规定(试行)》的相关要求及布点图依次检查以下内容:
- 布点区域、布点数量、布点位置、平行样点、采样深度是否符合技术规定的要求;
- 不同点位样品采集类型和检测指标设置是否合理;
(3)采样点是否经过现场核实;
(4)布点记录信息表填写是否规范;
(5)布点方案是否经专家论证通过并修改完善。
-
-
-
- 采样质量资料检查
-
-
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的相关要求依次检查以下内容:
(1)采样方案的内容及过程记录表是否完整;
(2)采样点检查:采样点是否与布点方案一致;
(3)土孔钻探方法:土壤钻孔采样记录单的完整性,通过记录单及现场照片判定钻探设备选择、钻探深度、钻探操作、钻探过程防止交叉污染以及钻孔填充等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4)地下水(适用时,下同)采样井建井与洗井:建井、洗井记录的完整性,通过记录单及现场照片判定建井材料选择、成井过程、洗井方式等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5)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集:土壤钻孔采样记录单、地下水采样记录单的完整性,通过记录单及现场照片判定样品采集位置、采集设备、采集深度、采集方式(非扰动采样等)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6)样品检查:样品重量和数量、样品标签、容器材质、保存条件、保存剂添加、采集过程现场照片等记录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7)密码平行样品、运输空白样品等质量控制样品的采集、数量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
-
-
- 采样质量现场检查
-
-
现场检查主要判断采样各环节操作是否满足《河北省土壤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现场调查采样技术指南》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的相关要求。
-
-
- 本次采样质控
-
本次采样人员均为有多次重点行业土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采样经验的采样人员,采样严格按照采样质控要求进行采样;外部质控由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进行监督,符合采样过程符合采样质控要求。
-
- 样品保存与流转质控方案
- 样品保存与流转质控原则
- 样品保存与流转质控方案
土壤样品保存方法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相关技术规定执行。
地下水样品保存方法参照《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相关技术规定执行。
水土样品保存包括现场暂存和流转保存两个主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根据不同检测项目要求,在采样前向样品瓶中添加一定量的保护剂,并在样品瓶标签上标注样品有效时间。
(2)采样现场需配备样品保温箱,内置冰冻蓝冰。样品采集后要立即存放至保温箱内,样品采集当天不能寄送至实验室时,样品需用冷藏柜在 4℃温度下避光保存。
(3)样品要保存在有冰冻蓝冰的保温箱内寄送或运送到实验室,样品的有效保存时间为从样品采集完成到分析测试结束。
-
-
- 样品保存质控内容
-
(1)承担采样任务的单位和检测实验室应配备样品管理员,严格按照《河北省土壤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现场调查采样技术指南》、《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样品采集保存和流转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等技术规定要求保存样品。检测实验室应在样品所属地块调查工作完成前保留土壤样品,必要时保留样品提取液(有机项目)。
(2)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应对样品标识、包装容器、样品状态、保存条件等进行检查并记录。
(3)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质量检查人员应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指出,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督促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在样品采集、流转和检测过程发现但不限于下列严重质量问题,应重新开展相关工作:
①未按规定方法保存土壤和地下水样品;
②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样品在保存过程被玷污。
-
-
- 样品流转质控内容
-
(1)对每个平行样品采样点位采集的平行样品,以密码方式送承担该地块样品分析测试任务的同一检测实验室进行比对分析。
(2)负责样品发送和接收的单位(以下分别简称送样单位和接样单位)在样品交接过程中,应对接收样品的质量状况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样品运送单是否填写完整,样品标识、重量、数量、包装容器、保存温度、应送达时限等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3)在样品交接过程中,送样单位如发现寄送样品有下列质量问题,应查明原因,及时整改,必要时重新采集样品。接样单位如发现送交样品有下列质量问题,应拒收样品,并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①样品无编号、编号混乱或有重号;
②样品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或沾污;
③样品重量或数量不符合规定要求;
④样品保存时间已超出规定的送检时间;
⑤样品交接过程的保存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
样品经验收合格后,接样单位样品管理员应在样品交记录单上签字、注明收样日期。样品运送单纸版原件应作为样品检测报告附件,复印件返回送样单位。
-
- 平行样比对情况
- 土壤平行样品
- 平行样比对情况
采样质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采样质量检查,包括采样方案检查、采样质量资料检查和采样质量现场检查。
本地块共采集20个土壤样品,共采集平行样品2组,占地块总样品数的10%,高于要求的10%,因而满足相关要求。
本项目采集土壤现场平行样3组,分别为AT1-0.3米、ET4-2.2米,根据原样检测值与平行样检测值比对,平行样控制合格,具体平行样检测结果对比统计见下表。
土壤检测结果 |
筛选值(mg/kg) |
点位名称 |
AT1(0.3m) |
AT1(0.3m)-P |
区间判定 |
ET4(2.2m) |
ET4(2.2m)-P |
区间判定 |
pH |
/ |
—— |
8.34 |
8.41 |
达标 |
8.29 |
8.24 |
达标 |
砷 |
60 |
mg/kg |
12.3 |
11.9 |
达标 |
5.5 |
5.79 |
达标 |
镉 |
65 |
mg/kg |
0.63 |
0.68 |
达标 |
3.53 |
3.67 |
达标 |
铜 |
18000 |
mg/kg |
37 |
32 |
达标 |
143 |
147 |
达标 |
铅 |
800 |
mg/kg |
218 |
214 |
达标 |
459 |
467 |
达标 |
汞 |
38 |
mg/kg |
0.062 |
0.06 |
达标 |
0.049 |
0.049 |
达标 |
镍 |
900 |
mg/kg |
42 |
40 |
达标 |
52 |
49 |
达标 |
钴 |
70 |
mg/kg |
14.8 |
18.3 |
达标 |
15.6 |
15 |
达标 |
石油烃(C10-C40) |
4500 |
mg/kg |
26 |
24 |
达标 |
12 |
11 |
达标 |
铬 |
2500 |
mg/kg |
66 |
71 |
达标 |
65 |
67 |
达标 |
锰 |
10000 |
mg/kg |
824 |
817 |
达标 |
849 |
813 |
达标 |
锌 |
2500 |
mg/kg |
449 |
454 |
达标 |
570 |
593 |
达标 |
银 |
4500 |
mg/kg |
0.112 |
0.11 |
达标 |
0.098 |
0.107 |
达标 |
-
-
- 地下水平行样品
-
本地块共采集7组地下水样品,采集平行样品1组,占地块总样品数的14%,高于要求的10%,因而满足相关要求。
本项目采集地下水现场平行样1组,为ES1-P,根据原样检测值与平行样检测值比对,平行样控制合格,具体平行样检测结果对比统计见表 5-2。
单位 |
ES1 |
ES1-P |
标准值 |
区间判定 |
|
浑浊度 |
NTU |
5 |
5 |
3 |
达标 |
pH |
—— |
7.5 |
7.5 |
6.5-8.5 |
达标 |
总硬度 |
mg/L |
593 |
588 |
450 |
达标 |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933 |
918 |
1000 |
达标 |
锰 |
μg/L |
0.0036 |
0.00367 |
0.1 |
达标 |
铜 |
μg/L |
0.00421 |
0.00354 |
1 |
达标 |
锌 |
μg/L |
0.00319 |
0.00365 |
1 |
达标 |
砷 |
μg/L |
0.00015 |
0.00018 |
0.01 |
达标 |
总β放射性 |
Bq/L |
0.107 |
0.102 |
1 |
达标 |
锑 |
μg/L |
0.00019 |
0.00017 |
0.005 |
达标 |
钡 |
μg/L |
0.00489 |
0.00554 |
0.7 |
达标 |
镍 |
μg/L |
0.00022 |
0.00028 |
0.02 |
达标 |
石油烃(C10-C40) |
mg/L |
0.08 |
0.09 |
1.2 |
达标 |
本次调查采取的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主要是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通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确保检测数据准确。
为确保样品分析质量,本项目样品分析单位选取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实验室河北浦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相关因子质控报告见附件检测报告)。
-
-
- 实验室空白
-
实验室空白检测结果反应了测试过程中仪器噪声、选用试剂、周围环境及操作过程等因素对样品测定产生的综合影响,直接关系到测定的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质控报告,空白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要求,土壤实验室空白检测结果分析见表 5-3,地下水实验室空白检测结果分析见表 5-4。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空白样品浓度 |
控制范围 |
结果评价 |
控制评价参考标准 |
砷 |
mg/kg |
空白1 |
ND |
<0.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mg/kg |
空白2 |
ND |
<0.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mg/kg |
空白3 |
ND |
<0.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镉 |
mg/kg |
试样空白 |
ND |
<0.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六价铬 |
mg/kg |
空白 |
ND |
<0.5 |
合格 |
HJ 1082-2019 |
铅 |
mg/kg |
试样空白 |
ND |
<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汞 |
mg/kg |
空白1 |
ND |
<0.002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mg/kg |
空白2 |
ND |
<0.002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mg/kg |
空白3 |
ND |
<0.002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铜 |
mg/kg |
空白1 |
ND |
<1 |
合格 |
HJ 491-2019 |
mg/kg |
空白2 |
ND |
<1 |
合格 |
HJ 491-2019 |
|
镍 |
mg/kg |
空白1 |
ND |
<3 |
合格 |
HJ 491-2019 |
mg/kg |
空白2 |
ND |
<3 |
合格 |
HJ 491-2019 |
|
铬 |
mg/kg |
空白1 |
ND |
<4 |
合格 |
HJ 491-2019 |
mg/kg |
空白2 |
ND |
<4 |
合格 |
HJ 491-2019 |
|
锌 |
mg/kg |
空白1 |
ND |
<4 |
合格 |
HJ 491-2019 |
mg/kg |
空白2 |
ND |
<4 |
合格 |
HJ 491-2019 |
|
锰 |
mg/kg |
空白1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mg/kg |
空白2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3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4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5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6 |
ND |
<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钴 |
mg/kg |
空白1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mg/kg |
空白2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3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4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5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mg/kg |
空白6 |
ND |
<0.16 |
合格 |
HJ 803-2016 |
|
氰化物 |
mg/kg |
空白 |
ND |
<0.01 |
合格 |
HJ 745-2015 |
石油烃(C10-C40) |
mg/kg |
实验室空白 |
ND |
<6 |
合格 |
HJ 1021-2019 |
银 |
mg/kg |
试样空白 |
ND |
<0.003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空白样品浓度/吸光度 |
控制范围 |
结果评价 |
控制评价参考标准 |
铍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锰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银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铜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8L |
<0.08 |
合格 |
HJ 700-2014 |
锌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67L |
<0.67 |
合格 |
HJ 700-2014 |
砷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铬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11L |
<0.11 |
合格 |
HJ 700-2014 |
镉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5L |
<0.05 |
合格 |
HJ 700-2014 |
镍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钼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锑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15L |
<0.15 |
合格 |
HJ 700-2014 |
钡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20L |
<0.20 |
合格 |
HJ 700-2014 |
铅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9L |
<0.09 |
合格 |
HJ 700-2014 |
铊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2L |
<0.02 |
合格 |
HJ 700-2014 |
钴 |
μg/L |
实验室空白2 |
0.03L |
<0.03 |
合格 |
HJ 700-2014 |
铍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锰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铁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82L |
<0.82 |
合格 |
HJ 700-2014 |
铜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8L |
<0.08 |
合格 |
HJ 700-2014 |
锌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67L |
<0.67 |
合格 |
HJ 700-2014 |
砷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硒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41L |
<0.41 |
合格 |
HJ 700-2014 |
镉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5L |
<0.05 |
合格 |
HJ 700-2014 |
铅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9L |
<0.09 |
合格 |
HJ 700-2014 |
铊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2L |
<0.02 |
合格 |
HJ 700-2014 |
铝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1.15L |
<1.15 |
合格 |
HJ 700-2014 |
钴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3L |
<0.03 |
合格 |
HJ 700-2014 |
镍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钼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锑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15L |
<0.15 |
合格 |
HJ 700-2014 |
钡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20L |
<0.20 |
合格 |
HJ 700-2014 |
铬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11L |
<0.11 |
合格 |
HJ 700-2014 |
银 |
μg/L |
实验室空白1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挥发酚 |
mg/L |
空白 |
0.0003L |
<0.0003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mg/L |
实验室空白 |
0.050L |
<0.050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耗氧量 |
mg/L |
空白 |
0.05L |
<0.05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氨氮 |
—— |
试剂空白 |
0.020 |
≤0.030 |
合格 |
HJ 535-2009 |
氨氮 |
mg/L |
空白 |
0.025L |
<0.025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硫化物 |
mg/L |
空白 |
0.003L |
<0.003 |
合格 |
HJ 1226-2021 |
钠 |
mg/L |
空白 |
0.01L |
<0.01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氰化物 |
mg/L |
实验室空白1 |
0.001L |
<0.001 |
合格 |
HJ 823-2017 |
mg/L |
实验室空白2 |
0.001L |
<0.001 |
合格 |
HJ 823-2017 |
|
碘化物 |
mg/L |
实验室空白 |
0.002L |
<0.002 |
合格 |
HJ 778-2015 |
汞 |
μg/L |
空白1 |
0.04L |
<0.04 |
合格 |
HJ 694-2014 |
μg/L |
空白2 |
0.04L |
<0.04 |
合格 |
HJ 694-2014 |
|
三氯甲烷 |
μg/L |
实验室空白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四氯化碳 |
μg/L |
实验室空白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苯 |
μg/L |
实验室空白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甲苯 |
μg/L |
实验室空白 |
0.3L |
<0.3 |
合格 |
HJ 639-2012 |
石油烃(C10-C40) |
mg/L |
实验室空白 |
0.01L |
<0.01 |
合格 |
HJ 894-2017 |
表 5-5地下水现场空白检测结果分析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空白样品浓度/吸光度 |
控制范围 |
结果评价 |
控制评价参考标准 |
铍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
锰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
银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3L |
<0.03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3L |
<0.03 |
合格 |
HJ 700-2014 |
|
铜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8L |
<0.08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8L |
<0.08 |
合格 |
HJ 700-2014 |
|
锌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15L |
<0.15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15L |
<0.15 |
合格 |
HJ 700-2014 |
|
砷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2L |
<0.02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2L |
<0.02 |
合格 |
HJ 700-2014 |
|
铬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67L |
<0.67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67L |
<0.67 |
合格 |
HJ 700-2014 |
|
镉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12L |
<0.12 |
合格 |
HJ 700-2014 |
|
镍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9L |
<0.09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9L |
<0.09 |
合格 |
HJ 700-2014 |
|
钼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5L |
<0.05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5L |
<0.05 |
合格 |
HJ 700-2014 |
|
锑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
钡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11L |
<0.11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11L |
<0.11 |
合格 |
HJ 700-2014 |
|
铅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20L |
<0.20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20L |
<0.20 |
合格 |
HJ 700-2014 |
|
铊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6L |
<0.06 |
合格 |
HJ 700-2014 |
|
钴 |
μg/L |
PA-23-09070-SK006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μg/L |
PA-23-09070-SK012 |
0.04L |
<0.04 |
合格 |
HJ 700-2014 |
|
硫化物 |
mg/L |
PA-23-09070-SK013 |
0.003L |
<0.003 |
合格 |
HJ 1226-2021 |
氰化物 |
mg/L |
PA-23-09070-SK002 |
0.001L |
<0.004 |
合格 |
HJ 823-2017 |
mg/L |
PA-23-09070-SK008 |
0.001L |
<0.004 |
合格 |
HJ 823-2017 |
|
碘化物 |
mg/L |
PA-23-09070-SK014 |
0.002L |
<0.002 |
合格 |
HJ 778-2015 |
汞 |
μg/L |
PA-23-09070-SK001 |
0.04L |
<0.04 |
合格 |
HJ 694-2014 |
μg/L |
PA-23-09070-SK007 |
0.04L |
<0.04 |
合格 |
HJ 694-2014 |
|
六价铬 |
mg/L |
PA-23-09070-SK003 |
0.004L |
<0.004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mg/L |
PA-23-09070-SK009 |
0.004L |
<0.004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三氯甲烷 |
μg/L |
PA-23-09070-SK015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μg/L |
PA-23-09070-SK016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
四氯化碳 |
μg/L |
PA-23-09070-SK015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μg/L |
PA-23-09070-SK016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
苯 |
μg/L |
PA-23-09070-SK015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μg/L |
PA-23-09070-SK016 |
0.4L |
<0.4 |
合格 |
HJ 639-2012 |
|
甲苯 |
μg/L |
PA-23-09070-SK015 |
0.3L |
<0.3 |
合格 |
HJ 639-2012 |
μg/L |
PA-23-09070-SK016 |
0.3L |
<0.3 |
合格 |
HJ 639-2012 |
|
硼 |
mg/L |
PA-23-09070-SK005 |
0.02L |
<0.02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mg/L |
PA-23-09070-SK011 |
0.02L |
<0.02 |
合格 |
环办土壤函[2017]1896号-附件 |
|
石油烃(C10-C40) |
mg/L |
PA-23-09070-SK004 |
0.01L |
<0.01 |
合格 |
HJ 894-2017 |
石油烃(C10-C40) |
mg/L |
PA-23-09070-SK010 |
0.01L |
<0.01 |
合格 |
HJ 894-2017 |
-
-
- 检测方法及检出限
-
根据检测报告数据,检测方法检出限低于相关污染物风险筛选标准值;具体见表 1-8、表 1-9。
-
-
- 实验室控制样品
-
实验室控制样品为标准质控样,标准质控样品是准确度控制的一种方式,通常采用市售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分析,土壤类质控样品采用GSS系列标准土进行质量控制,标准土前处理与分析检测与样品同步进行。实验室控制样品质控结果满足证书不确定要求。实验室控制样品质控结果见表 5-6。
检测项目 |
单位 |
控制样品编号 |
控制样品 |
结果评价 |
||
标准值极其不确定度 |
保证值范围 |
检测结果 |
||||
砷 |
mg/kg |
PAZK0301-2023-2 |
13.2±1.4 |
11.8~14.6 |
12.8 |
合格 |
汞 |
mg/kg |
PAZK0301-2023-2 |
0.027±0.005 |
0.022~0.032 |
0.028 |
合格 |
镉 |
mg/kg |
PAZK0301-2023-3 |
0.14±0.02 |
0.12~0.16 |
0.15 |
合格 |
铅 |
mg/kg |
PAZK0301-2023-3 |
21±2 |
19~23 |
22 |
合格 |
铜 |
mg/kg |
PAZK0301-2023-3 |
24±2 |
22~26 |
26 |
合格 |
镍 |
mg/kg |
PAZK0301-2023-3 |
30±2 |
28~32 |
30 |
合格 |
铬 |
mg/kg |
PAZK0301-2023-3 |
65±4 |
61~69 |
61 |
合格 |
锌 |
mg/kg |
PAZK0301-2023-3 |
66±3 |
63~69 |
66 |
合格 |
钴 |
mg/kg |
PAZK0301-2023-1 |
12.3±1.0 |
11.3~13.3 |
11.4 |
合格 |
锰 |
mg/kg |
PAZK0301-2023-1 |
630±20 |
610~650 |
648 |
合格 |
钴 |
mg/kg |
PAZK0301-2023-2 |
12.3±1.0 |
11.3~13.3 |
12.1 |
合格 |
锰 |
mg/kg |
PAZK0301-2023-2 |
630±20 |
610~650 |
625 |
合格 |
钴 |
mg/kg |
PAZK0301-2023-3 |
12.3±1.0 |
11.3~13.3 |
12.2 |
合格 |
锰 |
mg/kg |
PAZK0301-2023-3 |
630±20 |
610~650 |
64.2 |
合格 |
银 |
mg/kg |
PAZK0301-2023 |
0.067±0.006 |
0.061~0.073 |
0.70 |
合格 |
-
-
- 实验室平行样品
-
实验室平行反应了检测精密度,可以检查同批样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根据质控报告,实验室平行样品满足质控要求,土壤实验室平行样品质控结果见表 5-7、表 5-8地下水实验室平行样品质控结果见表 5-9。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平行样品结果 |
控制范围 |
结果 评价 |
||
样品 结果 |
平行样 品结果 |
差值 |
|||||
pH |
—— |
PA-23-09070-TR019 (实验室平行) |
8.31 |
8.36 |
0.05 |
≤0.3 |
合格 |
pH |
—— |
PA-23-09070-TR039 (实验室平行) |
8.32 |
8.36 |
0.04 |
≤0.3 |
合格 |
注:“ND”表示未检出。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平行样品结果 |
控制范围% |
结果 评价 |
||
样品 结果 |
平行样 品结果 |
相对偏差% |
|||||
砷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11.6 |
11.8 |
-0.9 |
±7 |
合格 |
镉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0.85 |
0.86 |
-0.6 |
±25 |
合格 |
六价铬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ND |
ND |
—— |
±20 |
合格 |
铅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290 |
285 |
0.9 |
±15 |
合格 |
汞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0.041 |
0.044 |
-3.5 |
±12 |
合格 |
铜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81 |
78 |
1.9 |
±20 |
合格 |
镍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43 |
40 |
3.6 |
±20 |
合格 |
铬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65 |
60 |
4.0 |
±20 |
合格 |
锌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199 |
197 |
0.5 |
±20 |
合格 |
钴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16.4 |
15.9 |
1.5 |
±30 |
合格 |
锰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91.2 |
888 |
1.3 |
±30 |
合格 |
钴 |
mg/kg |
PA-23-09070-TR035 (实验室平行) |
9.73 |
9.27 |
2.4 |
±30 |
合格 |
锰 |
mg/kg |
PA-23-09070-TR035 (实验室平行) |
462 |
447 |
1.7 |
±30 |
合格 |
钴 |
mg/kg |
PA-23-09070-TR039 (实验室平行) |
8.86 |
9.31 |
-2.5 |
±30 |
合格 |
锰 |
mg/kg |
PA-23-09070-TR039 (实验室平行) |
481 |
494 |
1.3 |
±30 |
合格 |
氰化物 |
mg/kg |
PA-23-09070-TR020 (实验室平行) |
ND |
ND |
—— |
±25 |
合格 |
氰化物 |
mg/kg |
PA-23-09070-TR040 (实验室平行) |
ND |
ND |
—— |
±25 |
合格 |
石油烃(C10-C40) |
mg/kg |
PA-23-09070-TR016 (实验室平行) |
9 |
8 |
5.9 |
±25 |
合格 |
银 |
mg/kg |
PA-23-09070-TR001 (实验室平行) |
0.111 |
0.108 |
1.4 |
±20 |
合格 |
注:“ND”表示未检出。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平行样品结果 |
控制范围% |
结果 评价 |
||
样品 结果 |
平行样 品结果 |
相对偏差% |
|||||
总硬度 |
mg/L |
PA-23-09070-SZ001(实验室平行) |
592 |
594 |
-0.2 |
±20 |
合格 |
硫酸盐 |
mg/L |
PA-23-09070-SZ057(实验室平行) |
124 |
128 |
-1.6 |
±20 |
合格 |
氯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57(实验室平行) |
9.6 |
9.4 |
1.1 |
±30 |
合格 |
铍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4L |
0.04L |
—— |
±20 |
合格 |
锰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91 |
0.94 |
-1.6 |
±20 |
合格 |
银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4L |
0.04L |
—— |
±20 |
合格 |
铜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77 |
0.71 |
4.1 |
±20 |
合格 |
锌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84 |
0.88 |
-2.3 |
±20 |
合格 |
砷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35 |
0.34 |
1.4 |
±20 |
合格 |
铬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11L |
0.11L |
—— |
±20 |
合格 |
镉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5L |
0.05L |
—— |
±20 |
合格 |
镍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90 |
0.81 |
5.3 |
±20 |
合格 |
钼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6L |
0.06L |
—— |
±20 |
合格 |
锑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20 |
0.17 |
8.1 |
±20 |
合格 |
钡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86 |
0.79 |
4.2 |
±20 |
合格 |
铅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9L |
0.09L |
—— |
±20 |
合格 |
铊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2L |
0.02L |
—— |
±20 |
合格 |
钴 |
μg/L |
PA-23-09070-SZ040(实验室平行) |
0.03L |
0.03L |
—— |
±20 |
合格 |
铍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4L |
0.04L |
—— |
±20 |
合格 |
锰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12L |
0.12L |
—— |
±20 |
合格 |
铁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2.90 |
2.42 |
9.0 |
±20 |
合格 |
铜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42 |
0.37 |
6.3 |
±20 |
合格 |
锌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30.7 |
31.8 |
-1.8 |
±20 |
合格 |
砷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12L |
0.12L |
—— |
±20 |
合格 |
硒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41L |
0.41L |
—— |
±20 |
合格 |
镉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45 |
0.45 |
0.0 |
±20 |
合格 |
铅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9L |
0.09L |
—— |
±20 |
合格 |
铊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2L |
0.02L |
—— |
±20 |
合格 |
铝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1.15L |
1.15L |
—— |
±20 |
合格 |
钴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3L |
0.03L |
—— |
±20 |
合格 |
镍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8 |
0.09 |
-5.9 |
±20 |
合格 |
钼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50 |
0.47 |
3.1 |
±20 |
合格 |
锑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15L |
0.15L |
—— |
±20 |
合格 |
钡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1.56 |
1.38 |
6.1 |
±20 |
合格 |
铬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11L |
0.11L |
—— |
±20 |
合格 |
银 |
μg/L |
PA-23-09070-SZ043(实验室平行) |
0.04L |
0.04L |
—— |
±20 |
合格 |
挥发酚 |
mg/L |
PA-23-09070-SZ059(实验室平行) |
0.0003L |
0.0003L |
—— |
±30 |
合格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mg/L |
PA-23-09070-SZ056(实验室平行) |
0.050L |
0.050L |
—— |
±30 |
合格 |
耗氧量 |
mg/L |
PA-23-09070-SZ056(实验室平行) |
0.81 |
0.77 |
2.5 |
±20 |
合格 |
氨氮 |
mg/L |
PA-23-09070-SZ045(实验室平行) |
0.066 |
0.069 |
-2.5 |
±30 |
合格 |
硫化物 |
mg/L |
BS1(现场平行) |
0.003L |
0.003L |
—— |
±30 |
合格 |
钠 |
mg/L |
PA-23-09070-SZ047(实验室平行) |
8.34 |
7.60 |
4.6 |
±20 |
合格 |
亚硝酸盐氮 |
mg/L |
PA-23-09070-SZ057(实验室平行) |
0.001L |
0.001L |
—— |
±20 |
合格 |
硝酸盐氮 |
mg/L |
PA-23-09070-SZ057(实验室平行) |
4.3 |
4.6 |
-3.4 |
±20 |
合格 |
氰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63(实验室平行) |
0.001L |
0.001L |
—— |
±30 |
合格 |
碘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49(实验室平行) |
0.002L |
0.002L |
—— |
±10 |
合格 |
汞 |
μg/L |
PA-23-09070-SZ018(实验室平行) |
0.04L |
0.04L |
—— |
±20 |
合格 |
六价铬 |
mg/L |
PA-23-09070-SZ066(实验室平行) |
0.004L |
0.004L |
—— |
±30 |
合格 |
三氯甲烷 |
μg/L |
AS1(现场平行) |
0.4L |
0.4L |
—— |
±30 |
合格 |
四氯化碳 |
μg/L |
AS1(现场平行) |
0.4L |
0.4L |
—— |
±30 |
合格 |
苯 |
μg/L |
AS1(现场平行) |
0.4L |
0.4L |
—— |
±30 |
合格 |
甲苯 |
μg/L |
AS1(现场平行) |
0.3L |
0.3L |
—— |
±30 |
合格 |
硼 |
mg/L |
PA-23-09070-SZ070(实验室平行) |
0.02L |
0.02L |
—— |
±30 |
合格 |
注:“L”表示低于检出限。
-
-
- 加标样品
-
加标一般分为空白加标和基体加标,空白和基体样品中加入特定含量的有证标准物质,加标样品处理和分析过程同样品,通过加标回收率判断结果的准确度。根据质控报告,加标样品回收率满足标准要求。土壤加标样品质量控制结果见表 5-10,地下水土壤加标样品质量控制结果表 5-11。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加标 量 |
加标样品结果 |
结果评价 |
||||||
检测结果 |
控制范围% |
||||||||||
样品 |
加标 样品 |
回收率% |
低 |
高 |
|||||||
六价铬 |
mg/kg |
PA-23-09070-TR003 |
10.1 |
ND |
8.8 |
87.1 |
70 |
130 |
合格 |
||
氰化物 |
mg/kg |
PA-23-09070-TR020 |
0.29 |
ND |
0.26 |
89.7 |
70 |
120 |
合格 |
||
氰化物 |
mg/kg |
PA-23-09070-TR040 |
0.28 |
ND |
0.28 |
100 |
70 |
120 |
合格 |
||
石油烃(C10-C40) |
mg/kg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30 |
ND |
32 |
107 |
70 |
120 |
合格 |
||
石油烃(C10-C40) |
mg/kg |
PA-23-09070-TR020 |
53 |
7 |
50 |
81.1 |
50 |
140 |
合格 |
注:“ND”表示未检出。
表 5-11地下水土壤加标样品质量控制结果
检测项目 |
单位 |
样品编号 |
加标 量 |
加标样品结果 |
结果评价 |
||||
检测结果 |
控制 范围% |
||||||||
样品 |
加标 样品 |
回收率% |
低 |
高 |
|||||
铍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4L |
7.24 |
72.4 |
70 |
130 |
合格 |
锰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4.83 |
12.3 |
74.7 |
70 |
130 |
合格 |
银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4L |
9.33 |
93.3 |
70 |
130 |
合格 |
铜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60 |
7.97 |
93.7 |
70 |
130 |
合格 |
锌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75 |
9.61 |
88.6 |
70 |
130 |
合格 |
砷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81 |
9.69 |
88.8 |
70 |
130 |
合格 |
铬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11L |
7.81 |
78.1 |
70 |
130 |
合格 |
镉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5L |
9.43 |
94.3 |
70 |
130 |
合格 |
镍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76 |
9.71 |
89.5 |
70 |
130 |
合格 |
钼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6L |
9.39 |
93.9 |
70 |
130 |
合格 |
锑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15L |
8.44 |
84.4 |
70 |
130 |
合格 |
钡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71 |
9.10 |
83.9 |
70 |
130 |
合格 |
铅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9L |
8.86 |
88.6 |
70 |
130 |
合格 |
铊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2L |
8.71 |
87.1 |
70 |
130 |
合格 |
钴 |
μg/L |
PA-23-09070-SZ032 |
10.0 |
0.03L |
8.15 |
81.5 |
70 |
130 |
合格 |
铍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4L |
8.71 |
87.1 |
70 |
130 |
合格 |
锰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12L |
9.62 |
96.2 |
70 |
130 |
合格 |
铁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82L |
9.68 |
96.8 |
70 |
130 |
合格 |
铜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8L |
9.83 |
98.3 |
70 |
130 |
合格 |
锌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9.01 |
19.2 |
102 |
70 |
130 |
合格 |
砷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12L |
9.13 |
91.3 |
70 |
130 |
合格 |
硒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41L |
7.64 |
76.4 |
70 |
130 |
合格 |
镉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25 |
8.58 |
83.3 |
70 |
130 |
合格 |
铅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9L |
8.66 |
86.6 |
70 |
130 |
合格 |
铊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2L |
8.20 |
82.0 |
70 |
130 |
合格 |
铝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1.15L |
8.78 |
87.8 |
70 |
130 |
合格 |
钴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3L |
7.84 |
78.4 |
70 |
130 |
合格 |
镍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6L |
9.09 |
90.9 |
70 |
130 |
合格 |
钼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22 |
8.29 |
80.7 |
70 |
130 |
合格 |
锑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15L |
7.79 |
77.9 |
70 |
130 |
合格 |
钡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20L |
9.20 |
92.0 |
70 |
130 |
合格 |
铬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11L |
8.92 |
89.2 |
70 |
130 |
合格 |
银 |
μg/L |
PA-23-09070-SZ058 |
10.0 |
0.04L |
9.55 |
95.5 |
70 |
130 |
合格 |
硫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61 |
0.040 |
0.003L |
0.025 |
62.5 |
60 |
120 |
合格 |
氰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19 |
0.060 |
0.001L |
0.057 |
95.0 |
70 |
120 |
合格 |
碘化物 |
mg/L |
PA-23-09070-SZ064 |
0.090 |
0.002L |
0.088 |
97.8 |
80 |
120 |
合格 |
汞 |
μg/L |
PA-23-09070-SZ065 |
0.500 |
0.04L |
0.547 |
109 |
70 |
130 |
合格 |
三氯甲烷 |
μg/L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17.5 |
0.4L |
18.5 |
106 |
60 |
130 |
合格 |
四氯化碳 |
μg/L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17.5 |
0.4L |
18.3 |
105 |
60 |
130 |
合格 |
苯 |
μg/L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17.5 |
0.4L |
18.3 |
105 |
60 |
130 |
合格 |
甲苯 |
μg/L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17.5 |
0.3L |
16.5 |
94.3 |
60 |
130 |
合格 |
石油烃(C10-C40) |
mg/L |
实验室空白加标 |
0.46 |
0.01L |
0.37 |
80.4 |
70 |
120 |
合格 |
注:“L”表示低于检出限。
-
-
- 样品有效性
-
样品均在保存有效期内完成样品分析工作。
综合上述,通过采样现场、样品流转以及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措施和平行样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样品的现场钻探采集、流转中的保存方式、保留时间、温度以及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均符合规定的要求;
因此本项目实验室提供的分析数据是有效的,是适合于地块的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的。
本次土壤自行监测,共布设12个土壤采样点(其中场地内11个,背景点1个),采集土壤样品20组(包括平行样2组),送河北浦安检测有限公司进行分析检测。本次采样土壤中共检测重金属类12种(砷、镉、铜、铅、汞、镍、钴、铬、锰、锌、银、六价铬)、pH、总石油烃、氰化物。相关污染物详细检出情况统计见表 6-1,检测数据见表 6-2。
样品性质 |
因子类别 |
检出未超标 |
土壤 |
重金属 |
砷、镉、铜、铅、汞、镍、钴、铬、锰、锌、银 |
其它 |
pH、总石油烃 |
检测 |
检测结果(mg/kg)、深度(m) |
||||||||
AT1003 |
AT2005 |
AT2025 |
BT1003 |
CT1004 |
DT1004 |
ET1003 |
ET2003 |
ET3003 |
|
pH |
8.34 |
8.3 |
8.27 |
8.37 |
8.38 |
8.39 |
8.31 |
8.35 |
8.44 |
砷 |
12.3 |
11.7 |
3.1 |
2.46 |
6.46 |
12.7 |
6.1 |
10.3 |
6.81 |
镉 |
0.63 |
0.86 |
0.62 |
1.06 |
0.53 |
0.25 |
0.37 |
1.45 |
0.55 |
铜 |
37 |
80 |
39 |
57 |
54 |
27 |
131 |
138 |
27 |
铅 |
218 |
288 |
228 |
545 |
117 |
112 |
117 |
174 |
117 |
汞 |
0.062 |
0.042 |
0.055 |
0.036 |
0.044 |
0.018 |
0.055 |
0.018 |
0.02 |
镍 |
42 |
42 |
35 |
28 |
28 |
33 |
26 |
32 |
25 |
钴 |
14.8 |
16.2 |
17.1 |
11.8 |
10.9 |
10.8 |
9.5 |
12.8 |
13.4 |
锰 |
824 |
900 |
914 |
573 |
564 |
587 |
454 |
547 |
730 |
锌 |
449 |
198 |
135 |
426 |
274 |
138 |
122 |
726 |
258 |
银 |
0.112 |
0.11 |
0.083 |
0.145 |
0.076 |
0.057 |
0.07 |
0.14 |
0.064 |
铬 |
66 |
62 |
49 |
61 |
58 |
69 |
61 |
72 |
68 |
石油烃(C10-C40) |
26 |
10 |
16 |
13 |
11 |
53 |
11 |
8 |
7 |
续表 6-2 地块内土壤检出物质一览表
检测 |
检测结果(mg/kg)、深度(m) |
|||||||
ET4005 |
ET4022 |
FT1005 |
FT1020 |
FT1035 |
FT2005 |
FT2025 |
HT1003 |
|
pH |
8.37 |
8.29 |
8.38 |
8.34 |
8.34 |
8.35 |
8.23 |
8.3 |
砷 |
3.18 |
5.5 |
11.8 |
7.53 |
7.81 |
6.4 |
6.78 |
3.46 |
镉 |
3.79 |
3.53 |
0.8 |
0.54 |
0.56 |
1.1 |
0.81 |
0.4 |
铜 |
86 |
143 |
36 |
48 |
36 |
80 |
64 |
47 |
铅 |
568 |
459 |
13.6 |
13.8 |
17.9 |
698 |
684 |
14.5 |
汞 |
0.037 |
0.049 |
0.045 |
0.054 |
0.066 |
0.021 |
0.056 |
0.066 |
镍 |
34 |
52 |
29 |
44 |
47 |
37 |
31 |
24 |
钴 |
16.6 |
15.6 |
14.8 |
13.8 |
12.9 |
17.1 |
24.2 |
11.3 |
锰 |
819 |
849 |
730 |
729 |
690 |
950 |
937 |
620 |
锌 |
704 |
570 |
163 |
84 |
110 |
417 |
393 |
139 |
银 |
0.114 |
0.098 |
0.062 |
0.063 |
0.063 |
0.068 |
0.066 |
0.07 |
铬 |
67 |
65 |
62 |
61 |
71 |
74 |
65 |
67 |
石油烃(C10-C40) |
17 |
12 |
8 |
15 |
7 |
9 |
13 |
44 |
根据检测结果,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外,其他因子均有检出,具体检测值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结果见表 6-3。
检出因子 |
筛选值(mg/kg)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检出数 |
检出率% |
最大占标率 |
超标率 |
pH |
/ |
8.23 |
8.44 |
16 |
100% |
/ |
/ |
砷 |
60 |
2.46 |
12.7 |
16 |
100% |
21.17% |
/ |
镉 |
65 |
0.25 |
3.79 |
16 |
100% |
5.83% |
/ |
铜 |
18000 |
27.00 |
143 |
16 |
100% |
0.79% |
/ |
铅 |
800 |
13.60 |
698 |
16 |
100% |
87.25% |
/ |
汞 |
38 |
0.02 |
0.066 |
16 |
100% |
0.17% |
/ |
镍 |
900 |
25.00 |
52 |
16 |
100% |
5.78% |
/ |
钴 |
70 |
9.50 |
24.2 |
16 |
100% |
34.57% |
/ |
锰 |
10000 |
454.00 |
950 |
16 |
100% |
7.26% |
/ |
锌 |
10000 |
84.00 |
726 |
16 |
100% |
7.26% |
/ |
银 |
/ |
0.06 |
0.145 |
16 |
100% |
/ |
/ |
铬 |
2500 |
49.00 |
74 |
16 |
100% |
2.96% |
/ |
石油烃(C10-C40) |
4500 |
7.00 |
53 |
16 |
100% |
1.18% |
/ |
注:上表仅对有检出的因子进行分析,检测值低于检出限的因子无需分析。
分析可知: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砷、镉、铜、铅、汞、镍、钴、锰、石油烃均有检出,但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检出率均为100%检出。锌检出最大值均未超过《河北省地方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铬检出最大值为74mg/kg,未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中评价标准;pH检出范围为8.23-8.44,银检出范围为0.06-0.145mg/kg。
地块外布设外布设1个采样点位,共采集1个样品,同时本次增加一个地块下游村庄敏感点,采集1个样品。测试项目为重金属类12种、pH、总石油烃、氰化物,检测结果如下表:
检测 项目 |
标准值(mg/kg) |
BJ |
敏感点HT1 |
||
检出值(mg/kg) |
最大占标率(%) |
检出值(mg/kg) |
最大占标率(%) |
||
pH |
/ |
8.34 |
/ |
8.3 |
/ |
砷 |
60 |
6.8 |
1.13 |
3.46 |
0.58 |
镉 |
65 |
0.23 |
0.04 |
0.4 |
0.06 |
铜 |
18000 |
39 |
0.02 |
47 |
0.03 |
铅 |
800 |
16.8 |
0.21 |
14.5 |
0.18 |
汞 |
38 |
0.048 |
0.01 |
0.066 |
0.02 |
镍 |
900 |
22 |
0.24 |
24 |
0.27 |
钴 |
70 |
9.08 |
1.30 |
11.3 |
1.61 |
锰 |
10000 |
488 |
0.49 |
620 |
0.62 |
锌 |
10000 |
73 |
0.07 |
139 |
0.14 |
银 |
/ |
0.106 |
/ |
0.07 |
/ |
铬 |
2500 |
59 |
0.24 |
67 |
0.27 |
石油烃(C10-C40) |
4500 |
9 |
0.02 |
44 |
0.10 |
注:以上仅给出土壤检出物质,未检出物质未在表中列出。
由上表分析可知:土壤背景点、敏感点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砷、铜、铅、汞、镍、钴、铬、锰、锌、银、六价铬、石油烃(C10-C40)均有检出,但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锌检出最大值均未超过《河北省地方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铬未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中评价标准。
-
-
- 数据对比分析
-
本地块厂内污染物检出数据与背景点的对比分析按照分区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检测 项目 |
厂内检出数据 |
背景值 |
发展趋势 |
|||
标准值mg/kg |
最大值mg/kg |
最大值点位 |
最大占标率 |
|||
pH |
/ |
8.44 |
ET3 |
/ |
8.34 |
1.01 |
砷 |
60 |
12.7 |
DT1 |
21.17% |
6.8 |
1.87 |
镉 |
65 |
3.79 |
ET4 |
5.83% |
0.23 |
16.48 |
铜 |
18000 |
143 |
ET4 |
0.79% |
39 |
3.67 |
铅 |
800 |
698 |
FT2 |
87.25% |
16.8 |
41.55 |
汞 |
38 |
0.066 |
FT1 |
0.17% |
0.048 |
1.38 |
镍 |
900 |
52 |
ET4 |
5.78% |
22 |
2.36 |
钴 |
70 |
24.2 |
FT2 |
34.57% |
9.08 |
2.67 |
锰 |
10000 |
950 |
FT2 |
9.50% |
488 |
1.95 |
锌 |
10000 |
726 |
ET2 |
7.26% |
73 |
9.95 |
银 |
/ |
0.145 |
BT1 |
/ |
0.106 |
1.37 |
铬 |
2500 |
74 |
FT2 |
2.96% |
59 |
1.25 |
石油烃(C10-C40) |
4500 |
53 |
DT1 |
1.18% |
9 |
5.89 |
通过上表可以分析,背景点中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其他均有检出,除pH、汞、铬没有明显累积外,其他检出因子均出现累计现象;锅炉、煤场及充填站DT1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砷,尾矿库浓密池下游E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锌,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ET4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镉、镍,选厂矿石堆场F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铅、钴、锰,铅、钴出现明显累计现象,矿石堆场生产活动对土壤造成影响。
2020年、2021年、2022年度自行监测对土壤中砷、镉、六价铬、铜、汞、铅、镍、钴、锌、锰、银等重金属因子进行采样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外,砷、镉、铜、汞、铅、镍、锌、锰、钴、银等重金属因子均有检出,对比《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及《河北省地方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检出因子检出浓度均未超出选用的筛选值。
本地块厂内污染物检测值与2020年、2021年、2022年检测值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表 6-6 近三年检测结果分析对比
序号 |
因子 |
筛选值(mg/kg)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累积性分析 |
||
最大值(mg/kg) |
最大值(mg/kg) |
最大值(mg/kg) |
最大值(mg/kg) |
与2020累积性 |
与2021累积性 |
与2022累积性 |
|||
1 |
砷 |
60 |
45.5 |
33 |
33.2 |
12.7 |
0.28 |
0.38 |
0.38 |
2 |
镉 |
65 |
4.31 |
4.6 |
3.54 |
3.79 |
0.88 |
0.82 |
1.07 |
3 |
铜 |
18000 |
482 |
160 |
176 |
143 |
0.30 |
0.89 |
0.81 |
4 |
汞 |
38 |
1.18 |
0.997 |
0.965 |
0.066 |
0.06 |
0.07 |
0.07 |
5 |
铅 |
800 |
744 |
748 |
685 |
698 |
0.94 |
0.93 |
1.02 |
6 |
镍 |
900 |
43 |
58 |
58 |
52 |
1.21 |
0.90 |
0.90 |
7 |
钴 |
70 |
65.7 |
65.5 |
44.1 |
24.2 |
0.37 |
0.37 |
0.55 |
8 |
锌 |
10000 |
2010 |
899 |
746 |
726 |
0.36 |
0.81 |
0.97 |
9 |
锰 |
26000 |
1140 |
1140 |
950 |
950 |
0.83 |
0.83 |
1.00 |
10 |
银 |
/ |
0.17 |
0.162 |
0.145 |
0.145 |
0.85 |
0.90 |
1.00 |
11 |
石油烃 |
4500 |
8 |
1550 |
55 |
53 |
6.63 |
0.03 |
0.96 |
- 重金属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根据上表对比2020年、2021年、2022年检测数据中重金属检测最大值对比可知,钴、砷、石油烃、锌、铜、汞同历史自测数据均出现减小现象,分析原因为本次点位发生偏移,导致各重金属检测数据较低,但总体处于稳定趋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无明显累计。
(2)氰化物、六价铬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检测数据中氰化物、六价铬均未检出。
(3)总石油烃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检测最大值对比可知,对比2020年、2021年数据中总石油烃检测数据有明显变化,由于点位不同导致检测结果波动较大;但2023年较2022年数据处于稳定趋势,故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并无明显累计。
综合以上,2023年土壤检测结果通过与标准值对比可知,除六价铬未检出外,其他检测因子均有检出,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砷、镉、铜、铅、汞、镍、钴、锰、石油烃均有检出,但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检出率均为100%检出。锌检出最大值均未超过《河北省地方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铬检出最大值为74mg/kg,未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中评价标准;pH检出范围为8.23-8.44,银检出范围为0.06-0.145mg/kg。
通过与背景值对比分析可知,锅炉、煤场及充填站DT1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砷,尾矿库浓密池下游E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锌,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ET4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镉、镍,选厂矿石堆场F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铅、钴、锰。
通过近四年数据分析,重金属在土壤中并未出现明显累计现象,氰化物、六价铬在2023年度各点位均未检出,2020年、2021年数据中总石油烃检测数据有明显变化,由于点位不同导致检测结果波动较大;但2023年较2022年数据处于稳定趋势,故土壤中总石油烃含量并无明显累计。
地块内共布设6个地下水监测井(其中场地内3个,背景点1个),增加2个矿井水,采集地下水样品7个(包括平行样1组),获取地下水样品送至河北浦安检测实验室检测,测试项目为:浑浊度、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铜、锌、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总ɑ放射性、总β放射性、铍、硼、锑、钡、镍、钴、钼、银、铊、铬、石油烃(C10-C40),地块地下水检出因子检测结果见下表。
地下水检测结果 |
点位名称 |
ES1 |
GS1 |
FS1 |
AS1 |
BS1 |
|||
分析指标 |
单位 |
检测结果 |
检测结果 |
检测结果 |
检测结果 |
检测结果 |
|||
浑浊度 |
NTU |
5 |
11 |
11 |
8 |
7 |
|||
pH |
—— |
7.5 |
7.6 |
7.4 |
7.4 |
7.5 |
|||
总硬度 |
mg/L |
593 |
260 |
685 |
174 |
197 |
|||
溶解性总固体 |
mg/L |
933 |
402 |
1130 |
312 |
284 |
|||
硫酸盐 |
mg/L |
/ |
/ |
/ |
138 |
126 |
|||
氯化物 |
mg/L |
/ |
/ |
/ |
6.9 |
9.5 |
|||
铁 |
mg/L |
/ |
/ |
/ |
0.00266 |
/ |
|||
锰 |
mg/L |
0.0036 |
0.00483 |
0.00092 |
/ |
/ |
|||
铜 |
mg/L |
0.00421 |
0.0006 |
0.00074 |
0.0004 |
0.08L |
|||
锌 |
mg/L |
0.00319 |
0.00075 |
0.00086 |
0.0312 |
0.00901 |
|||
耗氧量 |
mg/L |
/ |
/ |
/ |
0.42 |
0.79 |
|||
氨氮 |
mg/L |
/ |
/ |
/ |
0.068 |
0.071 |
|||
钠 |
mg/L |
/ |
/ |
/ |
7.97 |
9.67 |
|||
硝酸盐氮 |
mg/L |
/ |
/ |
/ |
3.7 |
4.4 |
|||
氟化物 |
mg/L |
/ |
/ |
/ |
0.3 |
0.5 |
|||
砷 |
mg/L |
0.00015 |
0.00081 |
0.00034 |
0.12L |
0.12L |
|||
镉 |
mg/L |
0.05L |
0.05L |
0.05L |
0.00045 |
0.00025 |
|||
总ɑ放射性 |
mg/L |
/ |
0.09 |
/ |
/ |
0.069 |
|||
总β放射性 |
Bq/L |
0.107 |
0.099 |
0.324 |
0.133 |
0.347 |
|||
锑 |
Bq/L |
0.00019 |
/ |
0.00018 |
/ |
/ |
|||
钡 |
mg/L |
0.00489 |
0.00071 |
0.00082 |
0.00147 |
/ |
|||
镍 |
mg/L |
0.00022 |
0.00076 |
0.00086 |
0.00008 |
/ |
|||
钼 |
mg/L |
/ |
/ |
/ |
0.00048 |
0.00022 |
|||
石油烃(C10-C40) |
mg/L |
0.08 |
0.17 |
0.09 |
0.14 |
0.15 |
注:以上仅给出地下水检出物质,未检出物质未在上表中列出。
根据检测结果地下水检测因子中,除氰化物、汞、六价铬、银、铊、铬未检出外,其他检出因子检测值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结果见下表。
检出因子 |
筛选值 |
单位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检测数 |
检出数 |
检出率(%) |
最大占标率% |
超标个数 |
浑浊度 |
3 |
NTU |
5 |
11 |
5 |
5 |
100 |
366.67 |
5 |
pH |
6.5-8.5 |
—— |
7.4 |
7.6 |
5 |
5 |
100 |
/ |
0 |
总硬度 |
450 |
mg/L |
174 |
685 |
5 |
5 |
100 |
152.22 |
2 |
溶解性总固体 |
1000 |
mg/L |
284 |
1130 |
5 |
5 |
100 |
113 |
1 |
硫酸盐 |
250 |
mg/L |
126 |
138 |
2 |
5 |
40 |
55.20 |
0 |
氯化物 |
250 |
mg/L |
6.9 |
9.5 |
2 |
5 |
40 |
3.80 |
0 |
铁 |
0.3 |
mg/L |
0.00266 |
0.00266 |
1 |
5 |
20 |
0.89 |
0 |
锰 |
0.1 |
mg/L |
0.00092 |
0.00483 |
3 |
5 |
60 |
4.83 |
0 |
铜 |
1 |
mg/L |
0.0004 |
0.00421 |
4 |
5 |
80 |
0.42 |
0 |
锌 |
1 |
mg/L |
0.00075 |
0.0312 |
5 |
5 |
100 |
3.12 |
0 |
耗氧量 |
3 |
mg/L |
0.42 |
0.79 |
2 |
5 |
40 |
26.33 |
0 |
氨氮 |
0.5 |
mg/L |
0.068 |
0.071 |
2 |
5 |
40 |
14.20 |
0 |
钠 |
200 |
mg/L |
7.97 |
9.67 |
2 |
5 |
40 |
4.84 |
0 |
硝酸盐氮 |
20 |
mg/L |
3.7 |
4.4 |
2 |
5 |
40 |
22 |
0 |
氟化物 |
1 |
mg/L |
0.3 |
0.5 |
2 |
5 |
40 |
50 |
0 |
砷 |
0.01 |
mg/L |
0.00015 |
0.00081 |
3 |
5 |
60 |
8.1 |
0 |
镉 |
0.005 |
mg/L |
0.00025 |
0.00045 |
2 |
5 |
40 |
9 |
0 |
总ɑ放射性 |
0.5 |
mg/L |
0.069 |
0.09 |
2 |
5 |
40 |
18 |
0 |
总β放射性 |
1 |
Bq/L |
0.099 |
0.347 |
5 |
5 |
100 |
34.70 |
0 |
锑 |
0.005 |
Bq/L |
0.00018 |
0.00019 |
2 |
5 |
40 |
3.8 |
0 |
钡 |
0.7 |
mg/L |
0.00071 |
0.00489 |
4 |
5 |
80 |
0.70 |
0 |
镍 |
0.02 |
mg/L |
0.00008 |
0.00086 |
4 |
5 |
80 |
4.3 |
0 |
钼 |
0.07 |
mg/L |
0.00022 |
0.00048 |
2 |
5 |
40 |
0.69 |
0 |
石油烃(C10-C40) |
1.2 |
mg/L |
0.08 |
0.17 |
5 |
5 |
100 |
14.17 |
0 |
注:以上仅给出地下水检出物质,未检出物质未在上表中列出。
分析可知:地下水检测结果通过与标准值对比可知,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检出最大值超过标准值,且均为非特征污染物,是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标准限值。其他检出因子最大值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限值标准。
本次土壤检测结果中重金属(锰、砷、镉、铜、锌)等检测数值均较小,最大占标率也较小,地下水中重金属(锰、砷、镉、铜、锌)等检测数值的最大占标率也较小。故土壤中重金属等因子未对调查地块地下水造成影响。
地块外共布设个1地下水监测井,获取地下水样品送至实验室检测,测试项目为:浑浊度、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铜、锌、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总ɑ放射性、总β放射性、铍、硼、锑、钡、镍、钴、钼、银、铊、铬、石油烃(C10-C40)。本次自行监测地下水检测值与背景检测值对比分析见下表。
检测项目 |
标准值 |
单位 |
厂内检出数据 |
背景值 |
占标率% |
累计率 |
累计率超过1.5出现点位 |
|
地块内最大值 |
最大占标率% |
|||||||
浑浊度 |
3 |
NTU |
11 |
366.67 |
13 |
433.33 |
0.85 |
/ |
pH |
6.5-8.5 |
—— |
7.6 |
/ |
7.2 |
/ |
1.06 |
/ |
总硬度 |
450 |
mg/L |
685 |
152.22 |
158 |
35.11 |
4.34 |
FS1 |
溶解性总固体 |
1000 |
mg/L |
1130 |
113 |
286 |
28.6 |
3.95 |
FS1 |
硫酸盐 |
250 |
mg/L |
138 |
55.20 |
/ |
/ |
/ |
/ |
氯化物 |
250 |
mg/L |
9.5 |
3.80 |
/ |
/ |
/ |
/ |
铁 |
0.3 |
mg/L |
0.00266 |
0.89 |
/ |
/ |
/ |
/ |
锰 |
0.1 |
mg/L |
0.00483 |
4.83 |
0.00089 |
0.89 |
5.43 |
/ |
铜 |
1 |
mg/L |
0.00421 |
0.42 |
0.00092 |
0.092 |
4.58 |
/ |
锌 |
1 |
mg/L |
0.0312 |
3.12 |
0.00099 |
0.099 |
31.52 |
/ |
耗氧量 |
3 |
mg/L |
0.79 |
26.33 |
/ |
/ |
/ |
/ |
氨氮 |
0.5 |
mg/L |
0.071 |
14.20 |
/ |
/ |
/ |
/ |
钠 |
200 |
mg/L |
9.67 |
4.84 |
/ |
/ |
/ |
/ |
硝酸盐氮 |
20 |
mg/L |
4.4 |
22 |
/ |
/ |
/ |
/ |
氟化物 |
1 |
mg/L |
0.5 |
50 |
/ |
/ |
/ |
/ |
砷 |
0.01 |
mg/L |
0.00081 |
8.1 |
0.00077 |
7.7 |
1.05 |
/ |
镉 |
0.005 |
mg/L |
0.00045 |
9 |
0.05L |
/ |
/ |
/ |
总ɑ放射性 |
0.5 |
Bq/L |
0.09 |
18 |
0.065 |
13 |
1.38 |
/ |
总β放射性 |
1 |
Bq/L |
0.347 |
34.70 |
0.398 |
39.8 |
0.87 |
/ |
锑 |
0.005 |
mg/L |
0.00019 |
3.8 |
0.00019 |
3.8 |
1.00 |
/ |
钡 |
0.7 |
mg/L |
0.00489 |
0.70 |
0.00111 |
0.16 |
4.41 |
/ |
镍 |
0.02 |
mg/L |
0.00086 |
4.3 |
0.00076 |
3.8 |
1.13 |
/ |
钼 |
0.07 |
mg/L |
0.00048 |
0.69 |
/ |
/ |
/ |
/ |
石油烃(C10-C40) |
1.2 |
mg/L |
0.17 |
14.17 |
0.06 |
5 |
2.83 |
GS1 |
通过上表可以分析,背景点的浑浊度超过标准限值,其他检出因子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地块内检测最大值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石油烃(C10-C40)累计超过1.5,其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最大值出现点位为FS1;石油烃(C10-C40)最大值出现点位为GS1;检出因子中,仅浑浊度最大占标率超过标准值,其他因子累计虽超过1.5,但其检出值远远小于标准限值。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最大值不仅较背景值有明显升高,且超过标准限值,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背景值。
2020年共布设3个地下水采样点,分别位于尾矿库、选矿冶炼车间和库房,检测因子为:砷、汞、铅、锌、锰、铜、镍、镉、钴、六价铬、银以及氰化物、石油烃(C10-C40);
2021年共布设4个地下水采样点(其中场地内3个,背景点1个),采集地下水样品5个(包括平行样1组),测试项目为:地下水常规35项+镍、镉、钴、银、石油烃(C10-C40);
2023年共布设6个地下水采样点,为别为尾矿库、选矿冶炼车间、库房、背景点,还增加了2个矿井水,检测因子为浑浊度、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铜、锌、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总ɑ放射性、总β放射性、铍、硼、锑、钡、镍、钴、钼、银、铊、铬、石油烃(C10-C40)。
与历年数据对比分析见下表。
表 7-4 地下水检测值与2020年检测值对比分析
检测因子 |
标准值(mg/l) |
2020年 |
2020累积性分析 |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
2C01 |
2F01 |
2E01 |
ES1 |
GS1 |
FS1 |
||
铜 |
1 |
0.00013 |
0.00594 |
0.00009 |
32.38 |
0.10 |
8.22 |
锰 |
0.1 |
0.00916 |
0.00892 |
0.00234 |
0.39 |
0.54 |
0.39 |
镍 |
0.02 |
0.00022 |
0.00114 |
0.00055 |
1.00 |
0.67 |
1.56 |
锌 |
1 |
0.00393 |
0.0796 |
0.00082 |
0.81 |
0.01 |
1.05 |
铅 |
0.01 |
/ |
0.00279 |
/ |
/ |
/ |
/ |
镉 |
0.005 |
0.0001 |
0.0019 |
0.00011 |
/ |
/ |
/ |
砷 |
0.01 |
/ |
/ |
/ |
/ |
/ |
/ |
钴 |
0.05 |
0.0242 |
0.00122 |
0.0217 |
/ |
/ |
/ |
总石油烃 |
1.2 |
/ |
/ |
0.05 |
/ |
/ |
1.80 |
表 7-5 地下水检测值与2021年检测值对比分析
检测因子 |
标准值(mg/l) |
2021年 |
2021累积性分析 |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
2C01 |
2F01 |
2E01 |
ES1 |
GS1 |
FS1 |
||
铜 |
1 |
0.00036 |
0.00456 |
0.0001 |
11.69 |
0.13 |
7.40 |
锰 |
0.1 |
0.00874 |
0.00642 |
0.00289 |
0.41 |
0.75 |
0.32 |
镍 |
0.02 |
0.00018 |
0.00013 |
0.00017 |
1.22 |
5.85 |
5.06 |
锌 |
1 |
0.00335 |
0.0421 |
0.67L |
0.95 |
0.02 |
/ |
铅 |
0.01 |
/ |
0.00203 |
0.09L |
/ |
/ |
/ |
镉 |
0.005 |
0.00011 |
0.00163 |
0.00066 |
/ |
/ |
/ |
钴 |
0.05 |
0.0151 |
0.00103 |
0.0143 |
/ |
/ |
/ |
总石油烃 |
1.2 |
0.12 |
0.11 |
0.12 |
0.67 |
1.55 |
0.75 |
表 7-6 地下水检测值与2022年检测值对比分析
检测因子 |
标准值(mg/l) |
2022年 |
2022累积性分析 |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尾矿库下游 |
库房 |
选矿冶炼车间下游 |
||
ES1 |
GS1 |
FS1 |
ES1 |
GS1 |
FS1 |
||
铜 |
1 |
0.00039 |
0.0044 |
0.00082 |
10.79 |
0.14 |
0.90 |
锰 |
0.1 |
0.00908 |
0.00654 |
0.00348 |
0.40 |
0.74 |
0.26 |
镍 |
0.02 |
0.00019 |
0.00014 |
0.00015 |
1.16 |
5.43 |
5.73 |
锌 |
1 |
0.00419 |
0.0385 |
/ |
0.76 |
0.02 |
/ |
铅 |
0.01 |
/ |
0.00178 |
/ |
/ |
/ |
/ |
镉 |
0.005 |
0.00009 |
0.00145 |
0.00086 |
/ |
/ |
/ |
砷 |
0.01 |
0.00023 |
0.00074 |
/ |
0.65 |
1.09 |
/ |
钴 |
0.05 |
0.0146 |
0.00102 |
0.0103 |
/ |
/ |
/ |
总石油烃 |
1.2 |
0.15 |
0.11 |
0.14 |
0.53 |
1.55 |
0.64 |
由上表可知,对比近三年数据进行累积性分析,铜因子在历年数据中出现明显累计,但由于检出值较小,最大占标率仅为0.42%;镍在库房和选矿冶炼车间下游点位较21年数据、22年数据出现累计,但其检出值较小,最大占标率仅为4.3%,影响可忽略不计。地下水中重金属
综合以上,地下水检测结果通过与标准值对比可知,浑浊度、总硬度、检出最大值超过标准值,且均为非特征污染物,是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标准限值。其他检测因子最大值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限值标准。
背景点的浑浊度超过标准限值,其他检出因子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地块内检测最大值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石油烃(C10-C40)累计超过1.5,其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最大值出现点位为FS1;石油烃(C10-C40)最大值出现点位为GS1;检出因子中,仅浑浊度最大占标率超过标准值,其他因子累计虽超过1.5,但其检出值远远小于标准限值。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最大值不仅较背景值有明显升高,且超过标准限值,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背景值。
对比前三年数据进行累积性分析,铜、镍因子较21年数据、22年数据出现累计,但其检出值较小,影响可忽略不计。
2023年隐患排查排查重点场所或重点设施主要为高位回水池、尾砂造浆池、尾矿泵、柱塞泵、渣浆泵(停用)、加药间、尾砂暂存间、尾矿库、库房、浮选机、浓密机、板框压滤机、浓密机、陶瓷过滤机、初期雨水收集池、应急事故池、化验室。本次隐患排查工作对上述区域、设备进行了排查,共排查出2个隐患点(①尾矿库部分洒水设施发生堵塞,运行不正常,尾矿库堆存过程易扬尘;②选厂新建危废暂存间未设置标识牌、台账及转移联单),并建立了隐患排查台账。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地块位于石家庄市灵寿县陈庄镇龙门沟村,根据检测结果,地块污染状况分析:
(1)土壤
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地块内共布设共布设13个土壤采样点(其中场地内11个,背景点1个,下游敏感点1个),共检测样品20组(包括平行样2组),获取地块内有代表性土壤样品送实验室检测,检测项目为砷、镉、铜、铅、汞、镍、钴、铬、锰、锌、银、六价铬、pH、总石油烃、氰化物,在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地块内除六价铬未检出外,其他检测因子均有检出,除六价铬、氰化物未检出,砷、镉、铜、铅、汞、镍、钴、锰、石油烃均有检出,但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标准,检出率均为100%检出。锌检出最大值均未超过《河北省地方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5216-2022)表1中第二类用地筛选值;铬检出最大值为74mg/kg,未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中评价标准;pH检出范围为8.23-8.44,银检出范围为0.06-0.145mg/kg。
通过与背景值对比分析可知,除pH、汞、银、铬没有明显累积外,其他检出因子均出现累计现象,但其检出值远远小于标准限值,锅炉、煤场及充填站DT1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砷、石油烃,尾矿库浓密池下游E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锌,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ET4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镉、铜、镍,选厂矿石堆场FT2点位出现累计的因子为铅、钴、锰。
通过对比前三年数据分析,重金属在土壤中并未出现明显累计现象,氰化物、六价铬在2023年度各点位均未检出;对比总石油烃检出结果,2020年、2021年石油烃检出结果波动较大,2022年、2023年未出现明显累计现象。
(2)地下水
依据检测结果,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地块内共布设6个地下水监测井(其中场地内3个,背景点1个,敏感点1个,矿井水2个),获取地下水样品送至实验室检测,测试项目为:浑浊度、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铜、锌、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总ɑ放射性、总β放射性、铍、硼、锑、钡、镍、钴、钼、银、铊、铬、石油烃(C10-C40)。
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地下水检测结果通过与标准值对比可知,浑浊度、总硬度、检出最大值超过标准值,且均为非特征污染物,是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标准限值。其他检测因子最大值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限值标准。
综合以上,地下水检测结果通过与标准值对比可知,浑浊度、总硬度、检出最大值超过标准值,且均为非特征污染物,是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标准限值。其他检测因子最大值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限值标准。
背景点的浑浊度超过标准限值,其他检出因子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标准;地块内检测最大值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石油烃(C10-C40)累计超过1.5,其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最大值出现点位为FS1;石油烃(C10-C40)最大值出现点位为GS1;检出因子中,仅浑浊度最大占标率超过标准值,其他因子累计虽超过1.5,但其检出值远远小于标准限值。浑浊度、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最大值不仅较背景值有明显升高,且超过标准限值,由于项目地处山区,地质环境差异大导致其检测结果高于背景值。
对比近三年数据进行累积性分析,铜、镍因子较21年数据、22年数据出现累计,但其检出值较小,影响可忽略不计。
本次调查土壤检测结果显示各检测因子均未超标,因此该地块污染风险性较低,基于现场踏勘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 对比背景点地块内重金属在锅炉、煤场及充填站点位、尾矿库浓密池下游点位、尾矿库南侧监测井附近点位、选厂矿石堆场点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但通过近三年数据分析,各重金属检测数据均没有太大变化,处于稳定趋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无明显累计。
2、根据地块内地下水检测结果,地块内地下水检出因子浑浊度、总硬度超过标准限值,同时背景点同样超标,分析为地质原因造成;对比历年数据分析,尾矿库、尾矿冶炼车间下游、库房中铜、镍均出现不同程度累积现象,虽然其检出值较小,但企业应加强尾矿库及尾矿冶炼车间的管理。
3、公司运营期间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1)本次调查地块内建设有4口监测井,定期对监测井地下水进行监测。
2)根据环保部门要求,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监控污染物变化情况。
3)确保地块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防止生产污水污染地下水及土壤。
4)定期对企业重点区域地面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地面裂缝等相关情况要及时处理。
3、地块所属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制定环保管理制度,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避免土壤、地下水污染。